理财师的风险提示让投资者放心不少。
近来,银行理财产品在经历高速发展之后进入徘徊期:一方面,由于部分产品出现零收益、负收益,引发投资者的质疑;另一方面,银监会也在近期频频出手,对银行理财产品从设计、宣传、销售等多方面加强监管。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各家银行近期推出的理财产品大多"改头换面",对产品的最高收益率甚至预期收益率进行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客户评估表和风险提示以及各种情况下的可能收益的说明,大打稳健牌。
现状 风险控制成关键
"请您在空格处抄录本人在此确认:本人已经阅读本理财产品的风险提示,充分了解并清楚知晓本产品的风险,愿意承担相关风险。"昨日,记者在一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合同书的首页看到这样的提示。部分银行在理财协议书的最后还特别标注:本期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仅供客户参考,并不作为银行向客户支付理财收益的承诺;客户所能获得的最终收益以银行实际支付为准。
记者日前在招行新推的"招银进宝之银票通12号理财计划"产品说明书看到,该产品说明书首页即为"产品说明书评估表及风险提示书"。产品说明书也不再出现"预期收益率",取而代之的是几种情况下的可能收益的说明。在中国银行深圳分行营业大厅的理财柜台,记者看到理财师给一位客户推荐了一款"中银结构理财产品",产品说明书上清楚地列出了产品的风险评级,理财师也用了几分钟的时间向客户介绍风险,并给客户提供了表格进行风险承受能力测试。一位接受测试的客户王先生表示,调整后的理财业务让人"心里更有底一些"。
产品 重稳健弱化收益
历经产品收益率的波折,无论银行还是投资者都呈现出由激进转向稳健的特点,一些短期固定收益类产品走俏,而QDII产品以及之前盛极一时的"打新股"产品则不断萎缩。
在市场推广上,固定收益类产品受到投资者的追捧成为主角。交通银行日前推出的"得利宝?浓青5号"系列理财产品,包含1年期、2年期两种投资期限,保本浮动收益、保本保底加浮动收益两种收益模式,以及人民币、澳大利亚元、欧元三种投资货币,共12款供不同收益风险偏好的客户选择。该系列产品最大的亮点是增加了最低1%年保底收益,高于同期活期存款的收益率。招商银行"金葵花"人民币日日金理财计划,工商银行11期、12期人民币理财计划因投资收益稳健,产品期限短也受到投资者的热捧。农业银行"本利丰"个人人民币理财产品2008年第13期"龙盾系列保本混合型人民币理财产品第1号"也呈现较好销售局面。
特色 信托类异军突起
在与股市或基金挂钩的浮动收益型激进型理财产品受市场冷遇时,以信托类理财产品为代表的稳健型理财产品,却异军突起,新品频发。
深圳建行理财专家认为,银行销售的贷款类信托计划产品,一般是资质优异、收益稳定的基础设施类信托计划,大多有第三方银行担保,在安全性上比单纯信托投资项目要高出一头。随着市场利率不断攀升,贷款类信托产品年收益已提高至5%左右。收益不仅远高于同期存款,且基本没有后顾之忧。如深圳建行前期推出的地产投资信托理财产品,建立了租金监管与保障机制,引入投资收益与同期限贷款利率同步浮动方式,收益稳定。
理财专家提醒消费者,信托类产品并非完全没有投资风险,一旦信托资产项下的债务人(企业)出现未及时、足额偿还利息等情况,理财产品收益率可能低于预期最高收益率,甚至收益率为零。(李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