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轰轰烈烈的牛市,留下了一个庞大的产业,基金公司管理着2万多亿金产,他们的一举一动牵动了亿万基民的心。
人们惊奇地发现,在短暂的浮华过后,基金耀眼的光环正在消失,在熊市的洗礼下,这个新兴的行业冒出了一系列的怪现象:
罕见的高薪,却请不到合适的管理人,一些仍显稚嫩的新人却被委以重任;
专业的投资人,却常和散户一样思维,6000点时乐观的是他们,3000点时悲观的还是他们;
过人的胆识无疑是一个优秀管理人必备的素质,但有的基金经理,在数次说错和做错的基础上,仍然口若悬河,让人佩服的不是他的投资技能,而是其过人的心理素质。
拍案惊奇之一
专业的投资机构业余的散户心理
在近半年来的大盘下跌过程中,大盘接连跌破6000点、5000点整数关口,直至前期的3000点之下"饮马",基金在这期间的市场预判频频失准。
如果简单地把这段时间划为三个阶段:指数从6124点走低到4778.73点;从4779点重新爬上阶段性高点5523点;指数从5523点最低下探到2990.79点,我们不妨看看这三个阶段一些基金的经典"语录"!
下沟爬坡 基金公司总有话说
在本轮调整的开始,基金公司在那时旗帜鲜明地吐露自己的看法,"牛市长牛趋势不改",这是不少基金公司在当时常用的字眼。
某基金公司当时表示:"对于那些看好市场走势,希望分享股市收益但又缺乏个股选择能力的投资者而言,选择并长期持有基金无疑是最为理想的方式。以普通投资者个人的力量,真正做到科学投资是很难的。" 华富基金也曾提出"恪守价值投资,坚持长期持有"的观点。
在市场重回上涨通道的第二阶段,此时不少基金多次"呼吁":"战略性投资机会正在出现"、"牛市主基调未变"、"市场正逐步进入合理估值区间"......
而结果证明,股指暂时性冲高后,再度跌入更大的深渊。在2008年1月下旬至今,基金仍然在不断强调"市场估值正在趋于合理"、"A股下半年有望创新高"、"为价值投资者创造进场时机"……
股指震荡 基金一直踩错点 在不明朗的时候,不少投资者往往会选择基金的观点作为投资标杆。因为基金在市场占有最大话语权,他们的动向很可能左右市场!
然而,事实证明不少基金当时的言论在现在看来,多少显得有些"外行"。
去年10月中下旬的上证指数处于5500点上方。当时的万家基金公司旗帜鲜明地表示:"指数基金仍是投资首选,从长期看,未来市场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因此在长期看好的基础上,建议投资者买入指数型基金,既可以分享指数上涨的收益,又能降低短期风险。"
今年1月正是第三阶段调整的开始阶段,国投瑞银2008年的策略明确提出"在估值区间方面,预计2008年上证指数总体保持在4000~6500点的箱体震荡运行。"
然而,基金公司乐观看多,上证指数却从5500点飞流直下!
4000点附近,基金的唱多声音再起。比如天治基金表示,市场在4000点附近的风险不大,已经进入了价值投资区间。然而,市场却是步入更为猛烈的杀跌。
4月22日,上证指数出现阶段性低点2990.79点,此时看多的基金不少,但敢于提前大规模抄底的并不多。而不少基金公司更是提出 "采取防御性策略仍有必要"、"宏观面不确定仍是最大压力"。
此外,基金公司看好的金融、地产股,却成为了本轮调整的下跌重灾区。
分析人士认为,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一言一行更为市场关注,对投资者的影响明显。在对行情的预测和判断上,基金能否再理智、再冷静些?基金要做合格的"心理医生",更要把好行情的"脉搏"!
拍案惊奇之二
拿着罕见的高薪 却在闹人才荒
吕俊走了!李学文走了!何震也走了!随着一批基金牛人从公募基金中"抽身",使得伴随着牛市迅速成长起来的基金业务用人更加捉襟见肘。目前的情形是,一位基金经理身兼数职在业内已属屡见不鲜。此外,还有一种现状同样值得关注--公募基金经理现在越来越低龄化。
"80后"接班 从业经历仅3年
成熟的基金经理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相信面对这样的提问,很少有人能详细地说出个"一二三"来。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基金经理,经历一轮完整的熊市和牛市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随着相当部分基金牛人"公转私"之后,基金经理的紧缺已是相当明显,我们看到了很多陌生的名字,更看到了"80后"挑起了重担。
去年,鹏华基金公司发布公告称,聘任张卓担任鹏华优质治理基金基金经理。资料显示,张卓在2004年6月加盟鹏华基金公司,从事行业研究工作,2007年8月起开始担任鹏华优质治理基金基金经理;大成基金公司同样发布了聘任基金经理的公告,聘任倪明为大成创新成长基金经理。倪明,出生于1980年,3年证券从业经验。2004年加入大成基金公司。
面对"80后"的接班,市场提出了诸多质疑--按照这两位基金经理的资历来看,离开校门不过三四年光景;都是在2004年进入基金公司,从业经验时间不超过4年,没有经历过一轮完整的牛熊市,他们对市场的了解程度究竟有多深?他们对风险的控制,对机会的把握能力能够令人满意吗?
业内人士认为,让一位基金经理同时管理多只风格的基金,会使得基金风格趋同,也束缚了基金经理的个性。同时,这些基金经理为了适应不同的产品,很有可能顾此失彼,是否存在"利益输送"也成疑。
薪酬拔高 仍难平复跳槽心
强调整体作战,淡化基金经理的个人作用,这似乎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基金公司所采用。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基金经理一肩挑数职。
统计显示,2007年显示,同时管理2只以上基金的基金经理多达108人,同时管理3只以上基金的基金经理也有27人,更有甚者,有6位基金经理分别管理了4只和5只基金。
面对基金经理人员紧张的现状,不少基金纷纷提高薪酬标准。据业内权威人士透露,去年,基金经理的年薪基本在60万~200万元之间,大中型基金公司的基金经理还要高些。有些既是投资总监,又兼任基金经理的牛人年薪可达千万。
但从结果来看,公募基金经理的人才流失丝毫未减缓。资料数据显示,2008年1~2月,从公募基金岗位离任的基金经理为45位,而2007年全年离任人数才154名。当然,其中包括了部分因业绩不佳而主动请辞的基金经理。
长盛基金 敢说敢做 就是常看错
有这样一只基金,它在基金业内小有名气。因为这只基金在披露每份季报时,都会提醒投资者,下阶段自己将要重点关注的10只个股。
这只基金就是长盛动态精选,在成立至今的四年时间内,虽然人员几经更迭,但这种传统还在持续。
平安已天价 长盛仍"摇旗"
2007年10月24日,中国平安的开盘价为143.04元,并创出上市以来的新高149.28点,报收于144.99元,全天上涨了2.32%。
同日,长盛动态精选披露,此份三季报提醒投资者,公司将会重点关注的10只中,中国平安赫然上榜。
截至去年12月28日,平安的股价为106.1元。如果从长盛基金提示关注之日算起,中国平安股价跌幅超过26%。其实中国平安一直在长盛基金的视野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