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季度六类机构动向综合观察
从4月29日开辟“2008年一季度机构动向观察”栏目起,本报先后对、保险公司、社保、证券公司等机构的持仓变动情况进行了关注,加上本文还将提及的公司、基金的投资风格,我们可以略窥机构一季度投资整体风貌。
机构投资风格各异
从投资偏好上看,QFII和国内基金差异明显,很少介入基金重仓股,信托公司的新建仓对象往往也不是常见蓝筹股,保险资金则对技术形态超跌的低价个股很感兴趣,常常是基金抛售时它来接盘。可见,机构之间持仓同化的现象已经大为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以后机构调仓对市场的助涨助跌效应。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机构持仓的多样化,给市场的板块轮动和风格转换带来更多的可能性,机构之间的博弈更为激烈。
根据证券时报信息部统计,一季度社保基金重仓股平均涨跌幅为-16.45%、券商重仓股为-18.46%、基金重仓股为-18.66%、QFII重仓股则为-18.76%、信托公司为-19.18%、保险公司为-24.12%。社保基金持股下跌幅度较小,与其投资风格谨慎最早减仓有很大关系,同时,也由于其在调整市中抓住了农产品等板块,获得了一定的收益。
就个股跌幅而言,以基金重仓股最多、最深,但是基金同时也抓住了农业和创投概念股行情,因此综合表现在机构中属中游。券商则普遍踏空一季度的农业板块行情,该板块均仅有一家券商增持,而创投概念等板块也未受到券商关注,但证券公司同时分散了风险,特别是避开了多数今年大跌的股票,因此仍然跑赢基金。
对照QFII、国内基金的仓位变动可以发现,一季度QFII增仓10家、基金增仓233家,但双方只有4家相同,有6家则是QFII增仓、基金大幅减仓。如QFII增仓的马应龙、龙溪股份等个股,基金则大幅减仓近4成。而前者持仓未动的17家、后者持仓未动的16家公司无一重叠。
不过,就调仓而言,各机构却显现出一定的趋同性。在QFII众多投资对象中,中金是为数不多的国内基金重仓股之一,该股和焦作万方一起,3月至4月间遭到机构的大量抛售,焦作万方一度多个交易日大跌,交易所每次披露的公开信息中,卖出前5名都不断出现机构专用席位。
一季度保险资金大举建立新仓,挖掘投资对象。对比上市公司中股东的变动情况可以看到,虽然基金、保险资金一度对大蓝筹抛盘凶猛,但是一季度对个股的增仓家数都超过减仓,所以用换仓来形容可能更为贴切。这两类机构都把减持限售股和蓝筹股的资金,部分用来买进盘子较小的绩优股和二线股,其中特别显示了基金对自己风格的一些修正。
板块轮动机会可能增强
在配置上,各机构之间显然都有自己的侧重点而且风格明显。市场人士注意到,QFII对行业配置相对较散,且很少参与国内基金的传统重仓股。不光如此,翻看保险资金的新建仓对象,也很难找到机构研究人士常推荐的蓝筹股,社保基金更是无一蓝筹概念股。机构之前多数对低价股似乎并不看好,但保险资金一季度大举买进的正是这类股票,在业界看来,保险资金的投资风险显得比之前更为灵活,和基金的投资风格拉开了较大的距离。
就是同为保险资金的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之间也风格迥异。一季度增持行业前三名都是机械设备、金属非金属及业,但是减持却相反,保险公司增持最多的机械设备业,社保却减持最多。
同样,对于当下基金持有多达26家个股的房地产业,QFII依然只持有2家,除了把1家换仓成ST银广夏外,去年四季度至今唯一持有的地产股世茂股份还遭减仓37%。双方去年都对机械设备、金属非金属行业有较高偏好度,基金一季度这种偏好增强,QFII则很稳定。而对基金增持家数最多的石油化工行业,QFII相反调减过半。不光QFII、基金这两类机构双方差别较大,信托公司现身55家上市公司前十大流通股东,一季度除了对房地产业小减仓外,完全不介入金融保险业和建筑业,这和市场普通投资者的主流观点相吻合,也体现了私募等机构的风格趋于谨慎。
在部分修正自己风格的不仅仅是基金,保险资金今年对技术形态超跌的个股,也开始感兴趣,这使得3月、4月频频出现一些基金抛售股票时保险资金接盘的现象。
这些新的投资风格的演变,使得当一类机构看空市场或某行业时,出现的震荡可能会较以往小些;而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意味着就算跟着机构去投资,投资机会也较去年广泛、多样化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