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投资的人想到"冲动是魔鬼"就会苦笑,因为魔鬼也许刚刚以财神名义到访,却毫无例外地留下损失和后悔。回顾每一次的失败,有多少次与冲动无关呢?查理·芒格(Charles T. Munger)在他的《穷查理年鉴》上大谈了10条投资清单,如评估风险、保持独立、精心准备、明智的谦虚、严格分析、合理配置、耐心和专注等等。芒格通篇不讲对投资对象的技术性分析,而全是对投资方法论的反复修炼。作为巴菲特的搭档和同级别大师,芒格在投资前,尚且一条一条地过这些清单,可见其对防御冲动魔鬼有多么重视。翻开历史投资大师们留下的箴言警句,总是少不了"远离冲动"。事实上,克劳德·罗森伯格(Claude N. Rosenberg, Jr.)所写的17条股票投资戒律之第一条,就是"不要急着、带情绪地对股票买卖作出决定"。依笔者看来,其后面的16条,都只是对第一条的补充。
人怎么远离得了冲动?上至结婚、买房,下至买菜、交际,都可算是冲动决策的结果。就因为理智与情感不可分,人的生活才有了丰富性--虽然有一些是不必要的丰富,但"这就是生活"。心理学的反射理论认为,教育别人"最重要的道理"的人,自己往往对这个"最重要的道理"有着不可逾越的心魔。恨小孩与小朋友交往时不够主动的父母,必不满意自己的社交能力。讨厌同事见风使舵的人,必对自己没能实施华丽转身而懊恼不已。由此推理,哲学家通常解决不了自己的抑郁症,心理学家比常人更挥不去童年的梦魇,而股评家,自然总是说的比做的好。
大师也不例外。投资箴言之所以成为箴言,是因为它是一代投资大师用一生体会到、也许是反复遇到的难题,而最终通过心智的历练获得了成功。有别于常人,大师写的清单绝不是故作高深的陈词,而包含更多的是自省自律和对投资者无私的分享。同时,大师从不忌讳道出自己的失败。巴菲特每年都会在年报及股东大会上反省自己的错误,尤其是决策过程的错误。在1989年的年报上,他更是回顾了过去25年的错误,其中第一个错误,竟是购买了目前大为成功的伯克夏--当时是一个纺织厂。像巴老这样的人,50年的投资生涯中,经历过多少次"便宜没好货"或"便宜的好货"、"送上门的没好货"或"求来的是好货"、"漂亮战略规划"或"朴实是美"的正反思辨?仰慕投资大师数十年对投资理性的把持,并不能指望"抑制冲动"这一句话就轻松地学到他们公开的绝活。要扼住冲动魔鬼,意识到更要行动到,比如实践芒格的10条清单,或罗森伯格的后16条箴言。
对普遍投资人来讲,抑制冲动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适当分散化投资。"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世界少有的、在各行各业都通用的语言。掌握这一点,即使冲动魔鬼变身恶狼也不至于伤及你每个要害。战略上把握住了,战术上就有赖于投资者自身的造化了。掌握投资的本原,包括了解投资市场基础、投资理论、信息、风险与收益及不确定性,你就如同有了降魔棒。而摘取投资收益,则完全取决于你是否做自己专长的事。如果有时间和精力,研究一些自己熟悉的行业和公司进行投资,通常比道听途说少了许多冲动,也多了一份成功可能。如果没有时间和精力,或屡次下来自认不可能战胜专业选手,将钱有计划地交给专业基金经理或理财顾问打理,你的投资,与冲动魔鬼更远,而与财务自由天堂更近。(严建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