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大学生的 “私募基金”
查看完整版本:大学生的 “私募基金”
2008/3/30 7:05:27
  2006年秋,中央财经大学04经济心理专业的马贝烨选修了证券投资心理学。第一节课上,任课老师翁学东副教授就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了解证券投资的真实心理,应该自己到股市试一试"。接着,他为全班同学布置了"作业":自由组合,合作购买股票。翁老师话音刚落,同学们议论纷纷,经过讨论,全班同学都决定参与。
  大学生能拿出几个钱?翁老师有办法:全班19个人每人出资500元,翁老师出资1000元,凑满1万元,以班长的名义在证券公司开户,然后4人一组,每组以2个月为限,轮流用这笔资金炒股。就这样,大学生的"私募基金"成立了。
  马贝烨所在组最先上阵,她们一边像海绵一样在课堂上吸收知识,一边现学现卖,光是选股就选了几个星期,每个人提议的股票都被大家从题材到业绩反复讨论。最后,大家决定买北辰实业。
  当时,大盘还只有2000点左右,北辰是一只刚刚上市的奥运题材股,股价只有4.3元。组员们决定:涨到4.5元就落袋为安,跌3%就止损。
  真是运气好,北辰的K线埋头向上冲,一连3个涨停板,大家都舍不得抛了。这下,股民各种微妙的心理,尤其是买入的股票不断上涨时那种患得患失的心理,马贝烨和同伴们算是体会到了。她们轮流携带笔记本上课,为的是确保每小时都有人盯盘。周末时,大家又会围着电脑总结这个星期的操作得失。在每周的证券投资心理学课上,小组会选一个代表走上讲台,向全班汇报投资现状和体会。
  到2006年11月底,北辰实业的股价已达6元多。抛掉北辰,将1万元本钱交给第2组后,她们每人分到了800余元!
  之后的小组就没有她们幸运了,有的小组还亏了钱。一个小组在北辰股价到达10元左右又买进,结果被高位套牢。眼看2个月操作时限将到,翁老师只能自己"出手",将北辰"割肉",买进一只金属股做短线,才把亏损补平。
  短暂的两个月股市经历,让同学们体会到:在股市里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实在是太难了,如果能做到在赚钱时保持平和,操作失误时鞠躬离场,及时向市场认错,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而翁学东老师也发现,在炒股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看证券报刊,多听新闻,了解中央的政策,是一个促使他们主动学习的过程,而且学到的都是实际知识,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理财能力,也促使学生的心智更快成熟。这,也正是他组织学生在课堂里炒股的初衷。
  如今,这个大学生"私募基金"正像接力棒一样向下一届传递。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