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需要常识与经验,而非拍下脑袋就能得出结果。对于投资者而言,要慎选银行理财产品,并多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才能避免"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的尴尬
在日前举行的恒生理财教育月上海站活动中,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理财评价与设计"团队主要成员袁增霆博士向到场近300位市民宣讲了理财知识,指导广大投资者把握市场大势,选择合适的理财产品,并树立正确的理财观。
选产品比较存款利率
"银行存款利率是选择投资产品的比较工具。"袁增霆向在座市民亮出了选择的银行理财产品的一条不变定律。
事实上,很多投资者对股票并没有太大的兴趣,认为其风险太大,不很安全,但又不愿意把每个月的工资存入银行。造成这一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国内的利率水平依旧低于通胀。然而,袁增霆告诉投资者,应该说从2002年2月21日央行加息以来,目前我国的存款利率水平已不低,对未来经济增长不确定甚至有可能恶化的现状而言,这样的利率水平已属于很不错。与此同时,银行理财产品是投资者可以考虑的一大投资渠道。"银行理财产品是一个丰富多样的产品体系,其整体'风险-收益'水平介于存款与股票之间。"袁增霆说道。
目前,市面上的银行理财产品按投资方向分,可细分为信用类、利率类、股票类、汇率类、商品类、保险类、混合类产品。业内专家一致认为,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但整体而言,该类产品给投资者带来了巨大的实惠,值得投资者关注或根据个人需求从中精挑细选。
短期产品趋势明显
自2007年起,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已经出现了短期为主的局面。根据中国社科院金融所"理财评价与设计"团队的一项统计:2007年,投资期限在两年以内的银行理财产品占14.1%;两年以上投资期限的占6.4%;一年以内的则占到79.5%。
对此,袁增霆表示,造成这一现象主要有两大原因:首先,银行理财产品设计团队对未来经济走势的不确定,在市场太多动荡的情况下,开发短期理财产品比较好。其次,投资者对流动性的较高要求也使得银行投其所好,设计短期产品容易吸引人们购买。
投资专家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市场发展迅速,产品类型多种多样,大多属于短期投资品种。随着市场竞争加剧,以及中介服务机构与监管部门的推动,这一市场有望走上健康、规范的发展轨道。
专家叮嘱审慎购买
由于前一段时间出现的零收益风波,使得不少投资者对银行理财产品信心下降。对此,袁增霆认为,出现零收益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美国经济出现问题,而国内这些产品又全是投资股票和基金,这是产品研发与设计的问题;另一方面,投资者在购买时也没有仔细研读产品说明书和风险责任,应该说双方都有责任,银行将风险转嫁给投资者,而投资者则应该在购买产品前货比三家,在产品超市中选择合适自己的,同时又选对投资方向,这样才能获得较好的收益。
基于上述原因,袁增霆给国内投资者提出了选购银行理财产品的三点建议:第一,知道≠理解,投资者一定要购买自己能够理解的银行理财产品,如果对产品并不理解,则应该选择最安全的投资渠道,如银行定期存款。第二,投资应从简单、安全的理财产品入手,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逐步提高理财技能。第三,选择理财产品应当在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之内,在咨询专家的专业意见后谨慎购买。
此外,投资专家建议投资者一定要本着风险---收益匹配原则选购理财产品---投资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的,在市场竞争中,不会长期存在"低风险、高收益"的投资机会。袁增霆解释说,可能在短期内,高收益、低风险的情况会存在,比如牛市中的打新股类理财产品,但这种情况肯定不会长期持续,因此投资者务必要保持清醒头脑,不要奢望"捡便宜",否则吃亏的只能是自己。同时,袁增霆也提醒投资者,不要把投资看得过于简单。投资是需要一定的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如果什么都不懂,就一定要咨询专业人士,而不是一拍脑袋瓜自己作出决定。(张文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