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庆成(香港)
通胀猛于虎。面对百物腾贵,大部分香港市民薪酬却未有改善,除了叫苦连天,只好各施其计,抵抗持续升温的通胀潮。
32岁的张女士没有工作,是香港典型的家庭主妇,与丈夫住在私人楼宅。月入约2万5000元(港币,下同。1港元约兑0.17新元)的丈夫,每个月要支出9000港元供楼,再扣除管理费、水电费等生活必要开支后,每月“买菜钱”只有2000港元。
张女士慨叹近期香港食物价格明显上升,柴米油盐不约而同大幅加价,“以前两人分量的猪肉12港元,现在要15元,而且分量也缩小了。”
现在,张女士一家已减少外出用膳及购物,平日买菜也会选购较次等但价格较便宜的食物如青菜,并经常在黄昏菜档收市前去买菜,这样可以便宜点。
张女士也尝试从其他方面入手,做一个精明的消费者。她说,现在会多留意报章的广告优惠,以及充分利用优惠券。“好像前一段日子大米加价,一包泰国米要78元,足足升了两成。我就用信用卡兑换的400元现金券,买了四包大米,还有一些生活必需品。这样除了可以少点支出,还可以享有免费送货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