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CPI(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2%,首次回落至4%以下,并创20个月新低。由此,居民一年期实际存款利率在经历了24个月负值后,首度由负转正。分析人士认为,如果居民实际利率持续为正值,意味着居民银行存款"跑赢"了通胀,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保值增值。那么,在"负利率"结束的情况下,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市民理财是否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转变呢? 保守型:存款转向中长期 银行理财专家孙达表示,在当前选择中长期的理财方式,在降息前把当前的相对高一些的利率"握在手里"。"近日,今年第一期、第二期储蓄国债(电子式)将开卖,这对保守型的投资者而言是最好的选择。"除了国债外,保守型投资者还可以将存款转为中长期,三年期的定期储蓄为最佳选择。 风险型:可适当投资债券 具有一点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可选择债券或者债券型基金。"债券对利率的敏感性很强,一旦出现降息,债券基金的收益率就会提高。"对于债券市场,资金链没有去年紧张,可适当增加债券类产品。 孙达建议,对那些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投资者而言,可以考虑介入资本市场,例如投资一些混合型基金或者偏股型基金,"货币政策宽松后,市场资金供应量加大,流入股市的资金也会多,估计会有比较好的表现。" 理财产品:收益或将下滑 近日,发现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正逐渐下滑,银行推出的稳健型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率已普遍下跌0.2-0.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