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扯下机构研报的"皇帝新装" 散户不能太迷信
查看完整版本:扯下机构研报的"皇帝新装" 散户不能太迷信
2012/2/24 10:18:37
  一则微博扯下机构研报的"皇帝新装"
  "股价回归理性"是"跌得只剩一条裤衩";"估值优势凸显"就是"裤衩没了";
  "略超预期"意味着"误差30-100%之内"……
  业内人士称,散户看研究报告,只能仅仅作为参考,千万不要太迷信
  你还在为机构研究报告中的晦涩术语而弄得云里雾里吗?你还在为如何利用好一份研报而发愁吗?别担心,以后股民朋友们可以参照一份"通俗版"的术语表来解读了。
  业内人士自扯"皇帝新衣"
  "静待/有待/尚待",其实就是"我觉得没戏,不好意思直接说";
  "略超预期",意味着"误差30-100%之内";
  "拐点:不景气的时候我会一直说呀一直说";
  "股价回归理性",是"跌得只剩一条裤衩";
  "估值优势凸显",就是"裤衩没了"
  ……
  看到,在基金经理王咏辉发布的搞笑术语对照表上,标题叫"研究报告的含义与使命",一共涉及18条常见的投研报告术语,每一条解释都看得让人喷饭,迅速得到了众多微博网友的转发和跟帖评论。
  资料显示,王咏辉具备14年基金从业经验,现任公司国际投资部副总监。有网友说,正是由于王咏辉是业内人士,所以揭穿"皇帝新装"的作用就愈发强大。
  "券商研报的精髓竟是体现华丽的汉语";"怪不得,每次看电视,听报告,都是官方语言,需要解读一番"……面对这一帖子,网友们调侃道。
  与此同时,也有不少股民感叹:投研报告里的内容不能全部当真。如一位股民就举例说:"本人炒股三年后,从来不看研报,因为原来看了都吃亏了。现在不看不受影响,反而实在。"杭州的股民郝先生也在赞同这条微博内容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实研究报告每年80%都是错误的,只有20%基本靠谱。"
  财经界的名人大腕也HOLD不住了。如著名主持人胡紫微说:"看得姐心里拔凉拔凉地。"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评论说:"咋说都是对的,什么时候都有足够的回旋余地!此风不能长啊!"
  在众多评论中,也有几声极其微弱的赞同声。网友"@以吻封缄"从行业角度分析,正如金融行业唯一的"确定性"就是它的"不确定性"一样,研报的精髓是如何用貌似专业的、模棱两可的高深措辞来包装"不确定性","铁口直断的家伙,除了落人话柄外,是没法在这个行业混饭吃的"。
  是通病也是行业潜规则
  "这条微博有娱乐的成分,实际不至于这么夸张。对这条微博的内容个人不太认同。其实,大部分研究员是很辛苦的,有的人要熬夜写报告。微博里说的仅仅是个别现象,并不能代表整体。"昨天,国内一家研究所的研究员吴先生这样回复。
  而另一位在机构做研究工作,自认为文字玩得算好的陈先生则坦言说,要是他写报告,也是这些词儿,总不能都是通篇白话。"研究员写研报,受到诸多情况制约,使用'暗语'或'隐语'是没有办法的事。"
  比如,针对公司评级标准,研究员不敢写"卖出"。"哪怕这家公司是垃圾公司,因为以后还要和这家公司打交道。如果写这家公司不好,重仓持有的人可能会与你撕破脸。"其次,研究报告的评价机制基本上是由买方评的,通常由基金经理、机构、媒体,甚至与上市公司有关的人给研报打分。如果写这家公司不好,万一有人重仓,那可能会踩到地雷。此外,目前国内的股市没有做空机制,股票只有上涨才能赚钱。"所以,说好总是不会出错的,在中国研究员不敢轻易作出负面评价,这既是游戏规则,也是业内的通病,到目前为止没有好的解决办法。"陈先生说。
  那如果一家上市公司不好,公司问题比较明显怎么办?陈先生说,不能明说,只能写"中性","股价已反映了预期",或在研报中强调一些风险因素,这和做人是一个道理,不能明说人家的不是。但即便如此,有时写"中性"也会得罪人。
  散户看研报不能太迷信
  除了朦胧的研报,最近一些"非主流"的券商研报也被人们再次提起。
  近期,招商证券的"易经"版另类研究报告红遍业内。该报告大标题为"八卦2012壬辰年",作者为招商证券首席分析师鲁信文。其开篇显示,股市大方向由国运、年运五行喜、用神决定。网友将该分析师戏称为"招商证券章鱼帝"。
  券商"雷人"研报可谓层出不穷。对中国宝安"石墨矿"、涪陵榨菜"天价"榨菜、"东阿阿胶"等诸多"研报门"事件,不少股民还记忆犹新。
  著名财经作家曹中铭指出,券商研报越来越像"花瓶",也凸显出目前券商行业的一种生态。但无论如何,券商研报的娱乐化、忽悠化、雷人化、花瓶化等都是不被允许的。毕竟,撰写与发布研究报告是一项非常严肃的事情,涉及市场多方的切身利益。
  陈先生也说,现在有的"85后"、"90后"研究员,写八股文写厌了,想冒冒尖,或哗众取宠下,所以推出雷人研报,这些只是个别现象,不是主流。问题在于研究员写研报,报告本身准不准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非常重要,这个行业缺乏良好的淘汰机制。加上券商总部的研究员工资不菲,预测准确与否,对他们的收入影响不是很大。
  对于掌握信息不多的普通散户,该如何利用好研报这一问题,陈先生谈了个人看法:"我看国内报告,采取的是兼听则明的态度,不能过分依赖,这是由游戏规则所决定的。"
  中银国际杭州营销发展部首席理财顾问项坚也指出,研究员很多都是重视学历,而能力确实堪忧。散户看研究报告,只能仅仅作为参考,千万不要太迷信。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