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老基金PK新基金
查看完整版本:老基金PK新基金
2008/5/1 9:45:58

较量三个月 基金还是老的辣

随着沪深股市的持续上涨,市场人气也在不断高涨。据统计数据显示,8月份,新增基金账户数达到511.8万,创出历史新高。

与此同时,各大基金公司均纷纷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吸引资金,新基金通过发行募集,老基金则通过基金拆分,基金分红后持续营销等方式进行规模扩大,争抢牛市大蛋糕。那么,新基金和老基金孰优孰劣呢?

老基金拆分有吸引力

与新基金相比,拆分老基金不存在封闭期和建仓期,可以有效减少建仓成本,而拆分基金均是高净值的绩优基金,为了克服投资者的恐高情绪而进行的拆分,这些多是经过市场长期考验的绩优老基金,能够更好地分享市场的上涨机会。基金分红是指先抛售

股票,形成可实现收益,然后再实施分红。在持续造好的市场中,为了消除投资者的“恐高心理”,大部分开放式基金往往采用大比例多次分红的方式,将基金单位净值降低到1元附近吸引前来投资者购买,为基金的持续增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排名前五都是老面孔

从5•30大跌以来,沪深股市走势强劲,近乎呈现单边上涨,两月上涨达1600点之多,在这种情况下,绩优老基金相对新基金来说具有优势。业内分析人士指出,新基金一般是仓位较低。如果市场出现大的调整,新基金还有机会捡些便宜货,但一旦市场出现单边上涨之路,新基金除了追高建仓外很难有别的盈利途径。

从巨潮数据截至9月4日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到,最近三个月基金回报排名第一的为广发聚丰,三月累计收益率为62.79%,光大保德信量化核心,诺安股票,广发策略优选,国泰金鹰增长分别列二到五位,分别增长62.76%,61.35%,61.12%,60.33%,排名前五的均为老基金。

新基金给老的抬轿

基金行业素有“牛市买老基金,调整期买新基金”的说法,这是业界普遍认同的操作手段。通过对比可以看到,在市场一路上扬的时候,投资老基金较好,因为此时老基金已经建仓完毕,管理资金水涨船高;而新基金由于入市较晚,因此建仓成本较高。从5•30以来,大规模的新基金在高位建仓期间的成本日益加大,有钱买不到股票成为新基金的困惑,这也能解释5•30后大盘蓝筹狂飙不止的原因,从另一方面来说,新基金亦在为老基金抬轿。

净值高低一样赚钱

不少投资者都比较喜欢购买新基金,他们认为新基金每份一元,比较便宜。从这个角度来讲,其实新老基金并没有差别,同样对于10000元基金投资,购买新基金可以认购10000份,如果购买一个2元的老基金,可以申购5000份,如果两个基金同时上涨5%的话,新基金每份上涨1×5%=0.05,10000份收益是500元;老基金每份上涨2×5%=0.1,5000份收益也同样为500元,所以觉得新基金比老基金合算是存在误区的。

新基民:警惕基金陷阱

另提醒广大基民,特别是新基民,要注意识别“基金陷阱”,远离地下黑基金,提高保障自身财产安全的意识。

高额回报有陷阱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当金融市场上各种基金热销之时,另一些“地下基金”也悄然流行。“门槛低,收益高,风险小”是这些基金的共同特点,当投资者认为自己找到了通向财富的神奇之路时,却已经走进了一个个圈套。

号称是美国麦肯基金,美国盛财私募基金、美国道尔基金、金汇基金、金手指基金等等一系列地下基金,近期都被查处关闭。

前不久,宣称全球最大基金、收益率高达300%的“瑞士共同基金”也在山东被揭开了老底。随着山东省泰安市执法部门正式对魏利新、陈勇非法经营“瑞士共同基金”网络传销案件进行查处,这个涉及全国各地17万余人的网络传销骗局也大白于天下。

据了解,我国对基金的发起、设立、托管、运用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任何机构未经国家职能部门审批面向投资者发售的“基金”,投资者都应引起警惕。

假“李逵”防不胜防

事实上,不仅是地下黑基金存在集资风险,随着证券市场日益活跃,冒用国内知名基金名义进行的各种非法证券活动也比较频繁。对此,易方达基金公司、嘉实基金管理公司等都在公司网站上贴出过风险提示,提醒投资者注意防范冒用公司名义进行的非法证券活动。

据嘉实基金市场部的一位人士介绍,不法份子盗用国内知名基金名义进行非法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冒充拥有基金公司投资信息拉拢客户进行委托理财;冒充拥有基金公司投资信息进行

股票投资咨询服务;冒用业内影响力大的明星投资总监或者明星基金经理个人名义进行委托理财;传播基金公司近期大举建仓某某股票的虚假信息等。

近段时间以来,“基金短信”诈骗活动也十分活跃。据警方介绍,此类诈骗的常见手法是,犯罪嫌疑人假冒某基金公司销售经理,通过不法手段向曾购买过某业绩上佳基金的市民群发一条短信,表示可帮助客户通过汇款直销,以超低价继续申购到这只基金,且申购手续费全免。骗子主要选择那些业绩好、声誉佳的品牌基金行骗,成功抓住了客户急于扩大投入的心理,且打出免费申购“馅饼”,令不少市民轻易落入陷阱。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