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是严冬周末,但在北京国贸的建外SOHO一带仍可看到不少穿着时尚的年轻男女。留意到,他们在这里可以逗留一整个下午,从聊天吃饭,到喝咖啡,再到各式精品服饰店淘淘宝贝,不到半天时间就展现了极强的消费力。 长期生活在北京的人对这一带并不陌生,但尚未来过这里的人或许不知,在建外SOHO这种商业地产楼宇中,不仅有创业公司,还有很多消费场所,像是知名连锁快餐店、颇具情调的咖啡厅、时尚前卫的精品服饰店以及精致典雅的各国美食餐厅。这些对于当代都市中青年而言,是他们最喜欢的消费场所。 清华大学EMBA总裁班讲师史光起指出:"'小资'、'白领'、'金领',这些代表着高收入、高品位、高消费能力的群体正在成为消费市场的下一个金矿。大众市场的利润越来越薄,竞争却日趋激烈,奢侈品虽然屡屡刷出天价,但市场容量有限,'中产'消费市场正成为商家们的新战场,这里拥有比高端奢侈品市场更大的空间与潜力,也有着比低端大众市场更丰厚的利润空间。" 而在新兴的中产人士的身影中,很多人的消费力甚至已经开始超前了。一位在北京工作的德国人跟这样说道:"我很惊讶,甚至不解,一些同事薪水才三四千元,但敢用1/4的薪水买一套化妆品,而我自己却用着比很多中国同事都要落后的手机。" 可以这么说,当下的中国中产消费族群并不完全等于中产阶层。原因是,在中国各地的城市化进程中,很多二、三线,甚至更小城市的居民受到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消费习惯的影响,在消费方面越来越不手软。有专家称,这样的消费习惯甚至使得很多收入水平没能达到中产者标准的人群,消费水平也已经达到中产标准。 据在采访中了解到,有越来越多崛起中的中产消费者,他们需要的是讲究的餐厅、有品位的穿着、高雅的休闲场所,同时他们在优质服务和养生健康方面,都有比以往更高的要求。 然而,不同的是,这些需求并不是建立在高端奢侈的消费模式上,中产一族虽然拒绝廉价,但并不喜欢"撒钱",他们仍要求合理收费。对于老板和创业者而言,这样的行销方式也是未来商业发展的潜在机遇。 "中产"消费族群正崛起 周一下午,本应是各大卖场最冷清的时段,但在北京望京一家欧洲知名外国家居连锁卖场里,依然看到很多选购商品的顾客。来这里选购家具的顾客基本都属中产阶层,他们不苛求高端家具的奢华,但追究设计品位和时尚感。 一对年轻夫妇告诉:"虽然四惠家具城的东西更便宜,但我们愿意多出一点钱在这里买更有质感的家具,而且这儿的家具也不是特别贵。" 与之相似的还有一家U字头的知名日本服装品牌。最近这一两年来,公司老板柳井正看好中国市场,不断地在大中城市的商业区设立专卖店。在其北京很多分店都发现,从早到晚,顾客络绎不绝。 作为曾经在这家公司工作过的日本人成松孝治告诉:"这个品牌在日本是国民品牌,很适合中产大众消费。现在,中国分店也有很多,新品跟日本同步,设计新潮但价位偏低,这 就是中国大众喜欢它的原因。" 过去很多老板认为,在中国,做大生意还是要走高端路线,甚至生意只跟有钱人做。然而,随着中国普通大众消费能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老板都发现,中产阶层消费群体是未来中国市场的新生力量。 根据联合国人口司预测,到2030年,中国中产阶层人数将接近14亿,相比之下,美国中产阶层人数降到3.65亿人,西欧为4.14亿人。以旅游消费领域为例,中国雄厚的海外消费力令各国加大旅游推介。澳大利亚昆士兰旅游局认为,10年后亚洲中产阶层的消费力将超过世界其他地方的总和,其中,中国成长最快。 在今年9月的达沃斯论坛上,招商银行行长兼CEO马蔚华也曾说:"我们非常关注到在新兴市场中产阶层是一个很重要的消费力量。新兴市场崛起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个过程,就是经济系数加大,收入高的多了、收入低的也多了,但是最重要的消费力量是中产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