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你的家庭靠谁理财
查看完整版本:你的家庭靠谁理财
2011/11/30 16:25:50
  调查显示:

  中国

  逾六成女性掌握家庭财权

  家庭知识全球垫底

  家庭里谁说了算?汇丰人寿对17个国家数万人的调查显示,中国有别于其他国家,有超过六成的家庭中女性担当着财务决策者,然而令人担心的是,随着国内家庭可支配收入越来越多,仅有1%的女性了解专业的财务规划知识,专业程度在受访国家中排位最低。

  汇丰的调查显示,逾六成(63%)中国内地女性受访者表示他们是家庭财务的决策者,而在全球其他国家,65%的男性表示他们是家庭财务的决策者。

  汇丰人寿首席执行官老建荣表示:“调查显示,中国内地受访者在财务规划专业知识方面的程度普遍不高。同时在风险的偏好方面,近六成(58%)中国内地受访者偏好中度和进取的投资策略,高于43%的全球平均值。但从风险的角度出发,家庭应更需要关注需求和资产配置。”

  这几年来,CPI接连走高。为对抗通胀,越来越多的家庭重视起了理财。“你可以跑不过刘翔,但你一定要跑过CPI”,某理财上一名网友的这句玩笑话,道出了多少家庭的心声。但即使你去理财,财也未必理你。理财收益的高低,直接与一个家庭里的财务决策者紧密相关。那么,你的家庭靠谁理财?记者为此进行了相关采访。

  谁掌握钱袋子谁就掌握理财权

  在某机关工作的小张告诉记者,由于工资卡交给了妻子,存款也是妻子负责,因此家里主要由妻子负责理财。“我手里只有少量的零花钱,没有钱,谈何理财?”谈及为什么工资卡由妻子保管,小张告诉记者,自己花钱太随意,工作5年了,存折上还是没攒下什么钱。而妻子比较节俭,工资卡自从交到妻子手里后,存折上的钱虽然依旧不多,但比起以前强多了。不过他也承认,妻子也并不擅长理财,结婚3年多了,除了存款及买过少量银行理财产品外,妻子并没有做过其他什么。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像小张这样的家庭颇具典型性。不少男士都认为,女性天性比男性节俭,工资卡交给妻子,不至于坐吃山空,因此多数家庭的男方工资卡都交给女方保管。因为钱袋子由女方负责,因此家庭里的理财大权也由女方负责。

  你是怎么理财的?

  每个家庭都是怎么理财的?采访中记者发现,绝大多数家庭,都把投资收益作为理财的第一目标。

  在某医院工作的姜医生告诉记者,因为家里的存款都在自己手里,为了不让存款贬值,自己利用闲暇时间对研究理财下了好一番功夫。“我平时投资买理财产品比较多。现在各家银行的理财产品很多,收益率也有差别,但是收益基本上都能保障,到期收益一般能达到预期年化收益率。”因为姜医生有很多家银行的贵宾卡,银行客户经理经常会主动发产品信息给他。她比较以后看哪家收益高一点,就买哪家银行的产品。“选择产品的时候,我主要还是看收益率,当然,也会了解这个产品的资金投向之类的。风险肯定是有的,现在很多理财产品都是非保本浮动收益的,但是基本上都不太会产生什么问题,产品到期后都能达到预期年化收益率。”姜医生以自己的经验告诉记者。

  在某大学机关工作的小田则以炒股为乐。她告诉记者,家里存款她一分为二,一半作为存款,另一半则投资股票市场。“股票波动大,风险高,这是肯定的,但做好了收益也高,毕竟收益与风险都是成正比的。”小田说,自从2006年进入股市以来,经历不断地牛熊洗礼,她也正在向一个成熟的老股民蜕变。

  理财就是发财吗?

  理财就是获取投资收益最大化吗?某商业银行理财师邹先生告诉记者,现在许多人头脑中有个误区,即认为理财就是发财。实际上,理财绝不是获取收益最大化这样简单。理财是指我们个人一生的现金流量管理与风险管理。理财是理一生的财,不是为解决燃眉之急的金钱问题。也就是说,理财实际上是一种财务理念和自我的财务纪律。理财更注重的是现金流量管理,即每日每月或每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现金管理,因为我们每一个人一出生就需要用钱,即现金流出,也需要赚钱来产生现金流入。因此不管现在是否有钱,每一个人都需要理财。理财更注重的是风险管理。因为未来更多现金流量具有不确定性,包括人身风险、财产风险与市场风险,都会影响到我们个人现金流入(收入中断风险)或现金流出(费用递增风险)。

  采访中记者发现,以前绝大多数家庭不懂理财,有钱就全部存进银行;现在许多家庭则是对理财有误解,认为理财就是发财。因此投资比较激进。什么收益高就投资什么。很多人都将“你不理财,财不理你”这句话挂在嘴边。事实上,即使你去理财,财也未必会理你。如果盲目投资理财,最后很多人的结果是不但不能让财富增值,反而损失本金。

  投资与理财并不是一回事

  在多数人的心目中,投资就是理财,理财也等同于投资。事实真的如此吗?

  理财专家告诉记者,理财是每个人都必须要做的,而投资则是在理好财的基础上再做的。因为只有理好财,有了闲置资金,才有机会去做投资。

  其实开源节流也是理财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先理财,在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开支后,再将每个月无需动用的资金,或者一年内不会动用的资金用做投资,在投资之前,一定要做反复细致的考察和调查,不能只看表面,不要相信任何许诺的一年翻倍赚50%之类的什么高额回报。一家企业,每年能增长30%已经是非常优秀的公司了。即使是全球投资者无限仰慕的“股神”巴菲特,其亲自管理的基金年回报率也不过20%而已。但这对于一个真正懂投资的人来说,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业绩了。

  女人与男人谁更适合做投资?

  市场学的研究表明,男人和女人在消费品市场中的购买行为存在明显差异。男人通常扮演理性的购买者,而女人则往往是感性的购买者。有趣的是,在投资市场中,男人和女人的角色正好与此相反。近期西方的研究结果是:男人和女人在投资行为中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影响到各自的投资绩效。

  美国金融学教授对美国3.5万名散户投资者的股票交易账户连续6年的资料进行了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在交易频率方面,男人管理的交易账户比女人管理的账户要高45%;由于交易导致的投资收益损失(其实为交易成本),男人账户为每年2.65%,女人账户为每年1.72%,即男人比女人管理的投资账户年收益率平均低0.93%。

  很多研究都证明了,投资者频繁交易,致使交易成本升高,进而影响投资收益(体现为收益下降或亏损)。而投资者频繁交易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过分自信。

  这种过分自信往往表现在:过分相信自己的专业(股票和市场)知识;过分相信自己的判断能力;过分相信自己得到的资讯或消息。在投资中,大部分投资者都会表现得过分自信,但男人往往比女人表现更甚,这种自信心并不一定是对股票市场具有更强的把握能力。在过分自信的时候,投资者往往容易被市场纷杂的各种“消息”所忽悠。

  此外,在投资中,男人比女人表现得更为进取,或有更大的风险偏好。面对风险时,男人和女人在感知上存在较大差别。一项对金融分析师和投资顾问的调查发现,女人在避免重大投资损失、避免低于目标回报率和避免信息不全就贸然从事等方面,要比男人强很多。

  简而言之,女人比男人更厌恶风险。当被问及含糊不清的信息是否会降低其投资信心并提升风险意识时,92%的女人给予肯定答复,而男人说“是”的只有69%。当股市大幅下跌时,女人感觉更多的是“恐惧”;而男人则往往莫名地感觉到“愤怒”。

  男人对投资回报的期望值普遍高于女人。投资者过高的期望值如果与其投资能力不匹配,则意味着风险。高期望值匹配低能力(眼高手低)意味着高风险。

  上述的研究结果表明,男人过分自信,有过高风险偏好和过高的投资回报期望值,这些行为特征都不利于男人成为成功的投资者。所以,男人要成为成功的投资者面临更大的挑战。反之女人则具有相对的性格优势。

  鉴于家庭财富的安全性和长期增长性,专家建议:如果你不具有特别的投资才能,中国家庭的“先生们”大可放下架子,让贤妻投资。或采取新的合作方式,比如分工合作。男人提供投资的策略和大政方针,女人具体操盘。铁流

  打破旧观念 跑赢货币贬值

  宏皓

  中国有句老话叫:“富不过三代”,讲的就是不会理财由富人变成穷人的定律,如何打破这一定律?很多人总是认为把钱存在银行更稳健,但正因为这样,你就由富人变成了穷人,因为钱永远在贬值。10年前有几十万元人民币能买房,就是富人,现在几十万元人民币只能付首付。

  在中国百姓的观念中,“理财等于储蓄”的概念根深蒂固,意识中始终认为储蓄是财富增值的最佳途径。正确的理财观念一直没有有效的方法传播出去并使百姓接受。百姓专业知识匮乏。目前,许多人想进行投资理财,但由于专业知识不够,又不知道如何有效规避理财投资风险,因此无法有效实施理财计划。

  当前,金融机构亏损导致理财无门。近年来投资者买基金﹑证券、银行理财产品、股评的服务、国外金融机构的理财产品等等,90%以上都是以亏损告终,因此百姓对金融机构的诚信度降到最低。国内大多数第三方理财机构以代销金融机构产品来获取利润,没有站在客户真实需求的角度帮助客户作理财规划。这些因素都加剧了普通百姓理财的难度,因此选择优秀的理财投资顾问很关键。

  财富增值的关键是能不能在正确的时间投资可以增值的理财品种,判断的对与错,那就是天壤之别。举个实例:从2001年6月至2005年6月,两个投资者分别用100万元理财投资,一个投资中国的房地产,一个投资中国的股票;结果是:投资房地产的投资者采用银行按揭,100万元资金可以投资500万元的房地产,到2005年房价上涨了100%,100万元变成了1000万元,还了银行利息和其他费用,净资产还有900万元。而投资股市的投资者到2005年100万元赔得只剩下20万元。

  不同的时期理财投资的资产组合是不一样的,财富能稳步持续增长的理财,肯定是建立在深度研究行业周期之后,等待某个行业或理财产品由底部开始止跌企稳并出现上涨迹象时,介入中长线持有;当某个行业或理财产品过热时或上涨过头时则应坚决退出。

  (作者系知名金融学家、理财专家,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社科院金融博士)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