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feiyu
2011/11/7 22:41:02
9月的一个午后,经过798的偏锋画廊,为赵孝萱的《艺术收藏投资的70个问题》的封面停步。当代艺术画作剪贴而成,装帧里淡淡的雅,图画的印刷几近拍卖图录的级别。这不是一本学术性的小众著作。它以质疑方式,替中国式藏家道出心声。渴望从当代艺术品中获利,而又不得其门而入的人,有福了。 艺术收藏的本本不少。比如唐?汤普森的《身价四亿的鲨鱼》,以故事文笔将当代艺术市场搅得周天寒彻;蔡康永的《艺术里的金钱游戏》,就己取譬说一个人的艺术赚钱史;村上隆的《艺术创业论》,同样是艺术与商业的买办之书。 但他们都没有赵的这本直接。 "如何买第一幅画?""如何建立个人收藏体系?""艺术品投资的渠道为何?"…… 这样的行文惯性跟赵的经历有关。 她出生于台北市,父亲为书画家,母亲为篆刻家。****辅仁大学文学博士毕业后一度成为人们口中的"女学者",2005年,经过中央美院深造,先后担任香港汉雅轩画廊北京代表,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展览总监等职务,所接触的都是当代艺术买场中的一线人物。当她接触到一定量的大藏家之后,发现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通病是入门级的问题。 "艺术品不是股票,艺术家在创作时注入了自己的灵魂和智慧。每一件藏品都有生命。"拿捏好藏家心理的元素,该书把问题打成了扑克牌。从艺术市场的结构与规律,到艺术收藏,再到艺术投资,赵均以匕首直奔题眼,有理有例。如此写法恰合中国藏家胃口:他们需要教科书。 1980年代初,除了文化、政界人士,鲜见了解收藏的,中国富豪阶层的出生率还停留在零。三十年后,寻常百姓都知道买画能挣钱。而国内真藏家却为数不多,多的是投资或转移风险。 焕然不同的气象出现在欧洲。随便到任何一家中,几乎无一例外地摆放有艺术品。 中国的私人收藏如夏雷滚滚,但就整体来说,艺术审美与素养同西方不可同日而语。随你再大牌的藏家,都是从交学费的阶段开始。 余德耀是印尼第三代华侨,拥有印尼第三大农业公司。早年收藏该国油画、木雕、天然木石,2005年开始到现在已藏几百件,涵盖了当代艺术所有知名艺术家。"只买大牌艺术"让他付出了非常昂贵的成本,"虽然没有收藏最贵的东西,但还是随波逐流,买了一些市场上很热的东西,因为没有经验。"2007年,余就在伦敦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以200万美元的高价购入岳敏君的《公主》。现在看来到手的许多都是垃圾,但也不好转卖给朋友,只能堆放在宋庄的仓库里。 藏家们几乎都被体面数字当成铁锹,把学费这个洞越挖越深。 1980年代,何多苓的《春风已经苏醒》500元,耿建翌在京展出的4张画,每张400元。到了2004年,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启动;到了2005年底,市场增幅10倍。 例子不胜枚举。2001年,刘小东的《走神儿》流标于中国嘉德,彼时估价仅为4至5万元,5年后荣宝拍获价88万元;2002年,王沂东的《有这么一个小院》18万元无人竞标,3年后中国嘉德拍到了192.5万元。 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继续在2006年走火,2008年秋拍受挫后,不少藏家一蹶不振。纽约画商马莉?潘恩说"半数以上收藏者的投资动机都不正确。基本上,他们把艺术当成最新的致富捷径,把艺术品当做乐透来买。"很多人试图开始寻找这个市场的规律,以期将收藏的雪球越滚越大,却无法忽视当代艺术内在的病态周期。他们在操练中愈发深刻地感觉到一个质朴的道理:寻找投资规律根本就是白费蜡。鲨鱼可以买,艺术家的粪可以买,油画也可以买。世上总有一帮仓储人员,时时都在照顾艺术家认为是艺术的东西。 说这句话的是大藏家查尔斯·沙奇。 所以不懂艺术的人,宁愿远离弱智式的选择,也要开始一种新型的投资模式--艺术基金、艺术信托。 诸如此类的市场逻辑,赵都在此书中说透了。 艺术市场、藏家、投资……这些在市场上已经被嚼烂的字眼,猛然间水灵剔透。市场上的涨跌被看透了,大藏家的收藏模式被揭露了,艺术家的出位方式被挑明了…… 它就像是一场中国当代艺术的表白秀,自问自答,又白里透红。 然而,这些并非赵的精华之处。 收尾处,与8位业内人士的访谈是本书的杀手锏。 装置艺术家隋建国道出了"天赋与纯真之眼";中国美术学院客座教授张颂仁剖析了"艺术可以做出思想无法意料的东西";北京匡时副总尤永则将买画的必要条件视作"取法乎上"…… 他们既有艺术家本人,也有艺术经纪人,也有在拍卖一线的"长官"们,平时难以企及的圈内人。在赵的盘问下,又对读者进行了一次表白。 余生也晚,不是藏家,涉足当代艺术圈也尚浅,但无力抵挡这种表白。 它没有《阿凡达》中男女主人公那样赤裸,也没有穿越剧《步步惊心》中那样含蓄,更没有话剧《说客》中子路那样"云云"句式。有的是那种手撕洋葱的味道,让人在眼泪深处穿心透脑,气沉丹田,加深艺术道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