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青花盉的鉴定方法
查看完整版本:青花盉的鉴定方法
2011/11/6 19:47:48
  选完客户需要的各类产品后,就要开始将它们包装装箱了。在泡沫塑料和气泡膜尚未发明的年代,包装这些易碎易破的工艺品十分繁重复杂。当时工艺品进出口公司的仓库里有一个包装组,由三名经验丰富的老包装工带着十余名青年工人专门负责。他们使用的主要包装材料是一种从木材厂定做的长木条。比方说要包装一件瓷瓶,首先要依据瓶的口和底的大小用木条编成两个略大的圆盘覆盖在口底上,然后用木条绞成粗绳状绕满瓶身,再用绳子上下捆住。由于这些木条之间有许多空隙,本身的柔韧度也很高,能够对工艺品起到较好的保护作用。但是这种包装法十分费工费时,80年代后就被气泡膜和胶带取代了。
  当时的进出口公司在每月出口古玩之前,都必须由文物管理委员会派专家来公司仓库验关,主要是检验是否有禁止出口的文物混杂其中。当时鉴定瓷玉器的文管会专家技术最好的有两位:沈令昕(著名书法家沈尹默先生之子)和李鸿业(上海博物馆元老),我碰到业务上的问题就会向他们请教。两位老师都十分平易近人,对我这个初入山门的年轻人有问必答。当时中国工艺品进出口总公司为了平衡各地工艺品的出口价格,每年都在北京、天津、广州和上海集中进行新旧工艺品的研讨及评价工作,我从参加工作第一年起每年都参加全国评价会,这给我提供了向各地专家学习请教的大好机会。各口岸仓库中见到的成千上万的瓷玉器和其他古玩杂件,使我的鉴定知识和经验短短几年中就有了长足进步。
  从60年代起我就养成了每月至少要去一次上海博物馆的习惯,记得当时的门票价格是一角钱。虽然博物馆里的藏品都只能隔着橱窗观赏,不能上手,尤其是玉器的琢磨痕迹和瓷器的胎骨款识都看不到。但是我从这种只可远观的学习之中领悟出了一个道理,无论是瓷器玉器,第一步就是要看整体造型,再就是颜色和图案。其中造型尤为重要,当我把各种瓷器玉器的造型看得烂熟于胸之后,可以第一眼快速鉴别出造型不当的赝品。特别是宋元明以及清三代的官窑瓷器和精品民窑瓷器,清晚期、民国还有现代的仿品在造型方面还很难达到那时水平。60年代初刚入行时有一次跟随孙经品老师及其他几位行内知名的老法师去古玩市场验货,有人拿出一件仿铜器式样的瓷器青花盉(hé),整体造型既别致又古朴端庄,鼓腹阔颈,直筒长流,环形柄,鼎式柱状四足,有盖,颈、流、柄、足上都饰有青花缠枝灵芝纹,底部有乾隆青花六字篆书款。可是没想到的是,这件东西一拿出来,六位老法师就产生了很大分歧,其中三人鉴定为乾隆官窑真品,另三人鉴定为清末民国时仿品,而且每个人都振振有词,让当时初学的我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以后的学习研究之中,我就对这种青花瓷器特别留意,在一段时间的对比钻研之后终于掌握了青花盉的鉴定方法。这种青花盉乾隆时初创,原型来自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盉",还参照了明宣德时青花高足壶的造型。在以后的嘉庆道光时的官窑延续制作,清末民国时有较多仿制,粗看造型几乎相同。真品和仿品主要是从青花的发色、胎质的松紧程度,还有款识上加以区分。乾隆青花色泽稳定沉厚,纹饰清晰,而清末民国的仿品色调浓艳,纹饰层次不清。仿品的胎质较松,款识结构也较松散,有的字体略有不同。我进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工作满一年的时候,对古玩鉴定开始有些入门了,公司的业务经理亲自坐镇给我进行考试,考试的内容包括瓷器、玉器、杂件、字画的品名、质量、年份、价格等各方面内容。结果我考了满分,于是由学徒正式成为了业务员。这样不仅公司领导们对我的工作能力信心倍增,我自己对古玩的兴趣也更高了。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