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weik88
2011/10/24 22:50:00
有一则笑话说,外星人落到中国的四个城市会有四种不同的遭遇。其实,一只青花瓷碗落在不同人手里,待遇也必会不同。专藏青铜器的欧洲贵族不屑一顾;若恰逢主人是位文人雅士,时常拿出来把玩是一定的了;要是位机巧的商人,无论真假卖个好价钱再说;一旦出现在农民锄下,放在以前,估计就是个咸菜坛子的命运,碰到位世事洞明的老妇,或许可以卖上个价,最可能的是等着行家去捡漏。 收藏鉴赏家梁志伟曾提及当代收藏大家的三种境界:一等收藏大家为学者、著书立说型的,以明清家具收藏大家王世襄为代表;二等收藏大家为文化、创办博物馆型的,以明清家具收藏家马未都、高古陶瓷收藏家赵月汀、越窑瓷器收藏家孙海芳等为代表;三等收藏大家为个人收藏、投资型收藏家,以明清官窑彩瓷收藏家张宗宪为代表。 收藏颇讲究血统出身。少时见多识广,成人后才能如数家珍,虽然全民收藏的当下格局将此界限一再扩大,但诸大家多数仍是书香门第。要说起自古以来第一大收藏家,则非皇室莫属。 爱新觉罗·溥杰在其自传中曾口述为了出国留学筹钱,多次以皇上赏赐的名义从宫中偷运文物。前后持续一年多,共拿到书画精品四百多件,包括手卷两百多件、卷轴和册页两百多件。"清室善后委员会"查点毓庆宫财产时发现的"溥杰赐品目录"中描述其"皆属琳琅秘籍,缥缃精品",里面还有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墨迹,欧阳询、米芾、赵孟頫的真迹。如此珍品今天在国内都属罕见,不少已藏在海外博物馆中。溥杰还说他有些鉴别文物的能力,"就是通过这一阶段偷运文物的活动培养成的"。 书画藏家郭庆祥在接受采访说,对以现代鉴定家的眼力鉴定清代以前的绘画作品抱有疑问。理由是"大多数的精品都在皇宫和贵族手里,给公众展现的机会非常少",所以"很多画家看到的多是名家的摹本,甚至一辈子也没见过几张名家的真迹。"而且就算你收藏的是真的,也十有八九没有皇室里收藏的好。 但可惜,至少在我们这里皇族遗室都已消失殆尽了,存留的血脉也没有运气再现当年的风采。 尤伦斯男爵的收藏是2011年中国拍卖市场的一把火。 他离开时闹得沸沸扬扬,其中一种声音在讨论他的贵族身份,并由此展开对当代中国投资重于收藏现象的拷问。在未经严格求证的情况下,尤伦斯的出身经历属于收藏家的上品:出身贵族,父母喜爱收藏,受过良好教育,之后兴趣逐渐由古玩转向当代艺术。这对那些希望跻身收藏家行列的人来说,足以成为范本。再看由他出资建立的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历任馆长,从费大为到杰罗姆?桑斯再到即将上任的田霏宇,身份均为艺术界个中翘楚,但贵族不再。 硬要在中国找个与尤伦斯对应的人物,暂时只有洪晃,若放宽一点,按照新闻的内容及标准来看,似乎还可以加上张兰。 以郭庆祥较悲观的观点来看,今年已经证实的鉴定中出现的打眼事件只能算少不能算多,至于投资眼光放宽到最大限也无法安慰人心。马未都说为了避免打眼,收藏家们要注意养眼,即每月都要抽空去博物馆看上一次,不为别的,就是盯着古董看,一直看熟看透为止,这样反复无数遍,眼睛就只能适应真品的观感,看到赝品就会觉得非常扎眼。但现在真品何其难求?只怕专家日后见到真品会觉得分外扎眼。真品到底在哪里?我不由自主想到了盗墓,或许日后可以再写一题:邪门歪道的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