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的持续"高烧不退",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了。低迷的股市、楼市不是投资的好去处,民间借贷已出现崩盘的苗头,大量避险资本开始流向艺术品收藏领域,随即引发了国内的民间收藏热潮,艺术品收藏它能否成为一种大众投资的方式? 收藏变相成投机 江苏省收藏家协会会长徐湖平告诉,面对日益严峻的通胀压力,谁都没法"淡定",不管富翁还是中产阶级,许多人都有家里屯点宝贝来抗通胀的想法,现在闹的这股"全民收藏热",本质上是场全民的资本投机,其中有那些因楼市晦暗不明而转战艺术品市场的富豪们,还有那些害怕货币贬值、幻想着捡漏暴富的普通老百姓,他们大部分对艺术品懵懵懂懂,甚至一无所知,把艺术品当大蒜、黄金一样炒,这根本就不是收藏,是投机。 巨资收罗的艺术品可能是垃圾 现在收藏圈子里面有个怪现象,很多人搞收藏不是用眼睛,更多靠的是耳朵。他们本身艺术鉴赏能力就低,甚至是艺术领域的"文盲",评判一幅作品的价值无非就是名头和价钱两个标准了。在高端的拍卖中,也有很多艺术水准一般的作品,就因为作者的名头响亮或者编造的故事离奇而莫名其妙受到追捧,最终造成艺术价值和拍卖价格倒挂。这意味着,很多收藏者花巨资收罗的艺术品很可能只是一堆高价垃圾。今年9月份在全国轰动的以7280万元拍出的《人体--蒋碧薇女士》的"徐悲鸿油画",最后遭到业界一片质疑,著名画家陈丹青发表评论,称《人体--蒋碧薇女士》连"伪作"都算不上,伪作就是我很用心地画出来的像徐悲鸿的画,然后冒充是徐悲鸿的画,这还好一点,这还很认真地在骗人,这个完全是拿了一张不相干的画说是徐悲鸿画的,指鹿为马。"别的行业买一个假的可以到工商局投诉,可是这个行当买了假东西,只能愿你活该。" 20多年前日本上演的艺术品疯狂和如今的中国何其相似?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暴富的日本人满世界搜罗印象派的画作,不论好坏,照单全收,迅速推高印象派画作的拍卖价格。但随着90年代日本股市崩盘,泡沫也瞬间破灭。如梵高著名的画作《向日葵》,当年日本人以50亿美元购得,现在最多值14亿美元,还不一定能有买家,名作贬值尚且如此,遑论普通作品了。 盲目进入收藏领域很傻很天真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盲目进入收藏领域只是一场灾难,收藏的泡沫刚刚兴起,目前已在市场中形成一个投资炒作的完整作业链条,该行业各种规章不健全,监管还不到位,艺术品投资讲求鉴赏二字,颇有技术含量,而普通投资人很难具备这样的素质,没人帮着掌眼,便只能不断的"交学费"。本来,专业人士可以帮助百姓去伪存真,但由于多数专家的使命是为官办文博单位鉴定国宝,有公信力的民间鉴定机构本来就匮乏,加上部分专家受利益驱动,不是成为谋取私利的黑手,就是成为机构炒家的帮凶,使盲目进入收藏界的非专业人士买椟还珠,饱受戕害。与此同时,一个庞大的艺术品投机链条逐渐发展壮大,形成藏家做东、资本坐庄、专家忽悠、苦主买单的作业模式,正常的艺术品投资便向恶性金融衍生品方向转型。在鉴定机制、定价机制、交易机制、监管机制都存在黑洞的今天,要想从艺术品投资领域获益,要么运气极佳,每次都能碰到一个博傻游戏中更笨的人接盘,要么就是赌场好手。 收藏要从爱好出发 所谓"盛世收藏乱世黄金",全民搞收藏,当然是文化复兴和经济活跃的好兆头,收藏是长线投资,甚至要不求金钱回报,只为情感满足,纯粹从爱好出发,将收藏当成提升生活品质和格调的雅趣。正如孔子所言: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但是收藏变相为投机就值得警惕了,因其本质上是场蔓延全民的资本恐慌,既吹大了资本泡沫,也加高了文化虚火。不过,我们依然期待,在这场资本狂欢中能沉淀下来一批真正的收藏家,这才是中国收藏界和艺术品市场的长久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