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银监会剑指“理财市场”乱象 理财揽储被叫停
查看完整版本:银监会剑指“理财市场”乱象 理财揽储被叫停
2011/10/13 18:36:11
  赵女士最近着急用钱,她以为银行理财产品像定期存款一样,提前支取只会损失利息。殊不知,合同中明确规定,任何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都不允许提前支取。无奈之下,她只好向朋友借钱应急。
  像赵女士一样对产品不甚了解的投资者不在少数,而银行在销售产品时,也多是一味强调收益,忽视风险提示。就此,银监会日前发布《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对利用理财产品大做文章而揽储的商业银行正式下了"通缉令"。
  案例:理财产品提前取 根本不可能
  国庆期间,赵女士看中了一套房子,这两天正在筹集房款,却遇到一件烦心事。她告诉:"目前总房款还差5万元。国庆前不久,我购买了一款3个月期限的银行理财产品,投资5万元,我想把它取出来支付房款,但这两天跑了好几趟银行,他们却说,理财产品不允许提前支取。我原以为理财产品像定期存款一样,提前支取只给活期利息,哪怕不给利息也认了,谁知道银行压根儿就不让取。"昨日,在某银行营业大厅看到着急取钱的赵女士。
  尽管她不停的恳求,但银行理财师仍表示,所有银行理财产品都是不允许提前支取的,这条规定已在产品说明书中"白纸黑字"明确指出。无奈之下,赵女士说:"现在只能先向朋友借钱把房款付上,等产品到期后再还人家。哎,还不如老老实实存定期了!"
  现象:极少数投资者阅读产品说明书
  银行理财产品今年出现爆发式增长,随着收益率攀升,投资者对此兴趣渐浓,它已成为很多市民投资理财的重要途径。但是,在购买产品之前,又有多少投资者会对此有深入的了解呢?
  昨日,先后走访多家银行营业网点,发现大多市民在购买产品时,只听理财师讲解,看重预期收益率的高低,银行人员在打印出产品说明书和购买协议后,投资者签字并抄写一段风险提示文字,之后交易就算完成。观察到,几乎没有一个投资者会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
  中行理财师林铁峰告诉:"理财产品说明书一般都有五六页纸,其中条款众多,还有很多复杂的计算公式很难理解。所以,只有百分之一二的人会阅读,并对不明条款进行咨询,绝大部分客户对产品的了解只是从银行人员的讲解中获得。如果银行方面阐述不全面,很容易给客户造成误解。"
  监管:理财监管令下违规揽储遇阻
  针对理财市场种种乱象,近期银监会发布《办法》,其中要求,商业银行不得将理财产品作为存款进行宣传销售,不得违反国家利率管理政策变相高息揽储。为防止误导销售和错误销售,商业银行应对理财产品进行评级,对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进行评估,按照风险匹配原则要求银行做到"将适合的产品卖给适合的客户"。该《办法》自201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银行人士表示,大多银行都曾在理财产品上动过揽储的脑筋,此《办法》无疑是当头棒喝。以后,"产品收益率在5%以上,比存款要合适的多。""风险几乎不存在,一般是给大的国企周转,基本和定期存款差不多"这样的话语将被禁止使用。
  支招:四招应对理财产品中"猫腻"
  理财产品市场逐渐规范,投资者对金融产品的了解也应提高,中国银行理财师林铁峰表示,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投资者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是产品的投资范围,也就是说投资者的钱投向哪里,是否涉及高风险等事项。第二,要查看产品的风险等级,仔细阅读产品说明书,看其中是否提及"保本""保收益"等字样。第三,查看产品投资期限,这关系到客户资金的流动性,由于理财产品不允许提前支取,客户要确保资金在投资时间段不使用。最后,应关注产品的收益率计算方式,其中包括起息日、到期日、资金到账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很多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表面很短,但资金占用时间却很长,这无形中会摊低投资收益。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