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后,星展银行(中国)个人银行投资及保险产品部近日发布报告称,通胀之下,大宗商品与贵金属是最好的保值手段之一。 报告指出,在1973年至1975年第四次中东战争期间,石油价格从3.01美元/桶上涨至15美元/桶,同期通胀超过22%,黄金上涨39%;1978年至1981年,通胀高达30%,石油价格从15美元上涨到39美元/桶,黄金上涨138%。而2000年至今,黄金和石油的累积涨幅已分别达到550%和390%,因此对于大宗商品及贵金属是否蕴含泡沫,市场普遍存在担忧。 不过,星展产品研究团队认为,过去十年,大宗商品和贵金属的升值表现恰恰是所有资产中表现最佳的一种,某种程度上的"恐高症",阻止了人们对贵金属资产的正确配置。该团队表示,纸币泛滥和各国央行美元储备资产的调整,是主导这一轮贵金属和大宗商品上涨的主线。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全球流通货币量与2003年相较,增长超过200%;衡量美元强弱的美元指数也从2001年121.01的高点,累计缩水近40%,美元贬值倒逼各国央行调整资产结构,美元资产比例从2001年的71.5%降至61.53%左右,央储结构调整的天平倾向商品货币与黄金。 其他机构的报告也显示,进行理财时,投资组合中包括大宗商品及贵金属是一种有效的资产配置。如世界黄金协会的一份报告指出,在经济增长率为2.25%,年通胀率为2%的长期稳定环境下,最优投资组合比例中,黄金应占5%,而在通胀更严重的情况下,黄金比例将有所上升。 当然,大宗商品和贵金属并非没有风险。如贵金属对利率较敏感;在出现经济危机的情况下,能源及原材料价格因工业前景看淡会下滑。而且,个人投资者把握大宗商品和贵金属投资进场的时点较难。 业内人士表示,在配置上,投资者应根据市场状况和风险承能力,调整两种商品的配置比例,并根据自身个性与风险承受能力,选择不同的理财工具。对于能承担高风险且具备较高投资技术的投资者而言,可直接买入并持有大宗商品和贵金属,以获取更高的潜在收益;对于既怕大幅下跌造成本金损失,又怕踏空市场错失良机的投资者,选择挂钩贵金属与大宗商品的理财产品是更稳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