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snow
2011/8/19 14:24:17
近日,24岁女生卢星宇蹿红网络,其微博认证为"中非希望工程"执行****。小小年纪执掌庞大慈善项目引发网友质疑。中国青基会因参与非洲希望工程项目亦被卷入其中。8月17日,青基会回应称与华商协会是公益合作不是商业合作;只接收其定向捐款并未向社会公开募捐,10%的管理费也有法律依据。(新京报8月18日) 继郭美美之后,另一名小姑娘也迅速站了出来,似乎想要填补舆论关注慈善事业的真空期,因此被戏称为"卢美美"。虽同样的口袋殷实、出手阔绰,但两者还是有本质的区别:郭美美是冒牌经理,"卢美美"是货真价实的"执行****";郭美美靠的是神秘干爹,"卢美美"凭的可是当"****"的亲爹…… 引起公众和媒体在意的,无非有两条:24岁能当"****"?本国失学儿童这么多,你跑去非洲援助?其实这两点看起来不同寻常,却也并无不妥,只要捐赠人没意见,他人无权干涉。真正需要注意的是,公益组织是否充当了不光彩的角色,善款又究竟流向何处?会否以慈善之名牟利? 公开资料显示,该慈善项目由青基会和世界杰出华商协会共同发起,前者属于全国性公募基金会,早已因希望工程名声在外,而后者听起来也像一个公益组织。 然而事实是,该协会在香港注册名称为"世界杰出华商协会有限公司",但在其官网及社会活动中始终没有出现"有限公司"字样。对"公司"二字的讳莫如深,显然是考虑到了公益性与盈利性两者之间的排斥关系,可青基会负责人却对此不以为然,称"是企业还是社团不重要"。 真的不重要吗?郭美美事件引发的系列丑闻中,哪一个环节看不到商业机构试图盈利的魅影,又有哪一个不是信誓旦旦地打着公益的幌子最终唱歪了经?按照青基会负责人的解释,"将捐赠资金的10%用作项目服务和管理及行政费用"是合理合法的,即使如此可能在初期还不够用。这当然是可能的,如果初期捐赠数目较低,恐怕连飞机票都不够,可要是捐赠额果真能达到建设1000所希望小学的标准呢?以每所小学需150万元计,管理费用将高达1.5亿元,有了盈余又怎么办?会分成吗? 面对公众疑问,青基会称,该项目目前未向社会公众进行劝募,所有捐款均来源于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会员的定向捐赠。言外之意是什么--没收你们的钱,你们瞎操什么心?按照青基会的解释,世界杰出华商协会扮演的角色只是个劝募者,捐来的钱还是由青基会负责。如此说来,该协会就是个义务打工的,这和红十字会和商红会等机构的运作套路没什么两样。我们不禁要问,连劝募环节都省了,具体运作管理又是由企业家及其子女担任的****、共同****和执行****等人完成,你是个干嘛的?靠一个牌子和一纸授权就把事儿给干了,慈善莫非如此简单? 事实上,慈善不仅需要品牌和公信才能生存,更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聘请专业的人员才能完成,给捐赠者一个满意的交代,所谓10%的管理费就用在这里。然而近期红十字会等公募慈善机构所爆出的系列丑闻表明,长久以来,他们对此既没有动力,更缺乏能力,而总是想着凭借商业机构的力量"一举两得",天下哪有这等好事! 共募基金会的任何举动,理应受到全社会的监督。在美国,公募性质的基金会进展总数的1%左右,绝大多数都是慈善机构都由私人基金会、家族基金会和企业基金会组成,他们才是慈善的主体。类似"中非希望工程"这类向特定目标劝募、又投向特定目标的项目,本就应以非公募基金会的形式运作,主要接受捐赠人的监督,并对其负责。 所以说,面对"公募基金会+私企"的怪胎,公众的诸多疑问再正常不过。如果慈善主体不行善,行善主体又不管钱,谁能保证利益不会私下勾兑,善念不会受到利益的冲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