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小余的脖子上挂了一件和田玉佩,是我俩17年前一块去****旅游时买进的。那时我们的月工资才1000多元,而那块玉佩开价3000多元。小余喜欢,却为不菲的价格而犹豫不决,我说:"我帮你凑钱。"经过一番讨价还价,以2200元成交,为此,我们从乌鲁木齐乘火车回上海坐了三天三夜的硬座。最近几年玉器价格疯涨,这件玉佩经行家验货后得出结论:"这是真货,现在的市场价在3万元左右。" 去年,我和小蔡去香港旅游,他以38000元的价格买了只瑞士手表。上月初,小蔡得意地告诉我:"这只手表涨价了,整整涨了1万元。"我除了羡慕还是羡慕,只能说他们有消费的眼光。他们的消费观,以当时的行情来讲,都属于奢侈一类,我做不到,一是因为自己手边的闲钱不多,二是我并不认同这样消费习惯。 我一直以为,一样东西就算现在再怎么值钱,如果仅是留着自用,没有交易出去就没有价值。假若我只有一套住房,现今已升值至数百万元,但价格升得再高,我也不可能卖出去,那么这套房子的价值,就仅是一种心理安慰而已。所以,当我笑着建议小余卖玉佩、小蔡卖手表时,他们异口同声说:"打死我也不卖。"涨价后的意义到底有多重呢?最多就是,想买那些玩意,早买早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