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3月份相关统计数据获悉,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不仅没有萎缩,反而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进一步显示出我国理财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燕平 摄)
如同这两年的股票市场一样,银行理财产品在经历了持续两年的火爆行情后,近来受证券市场拖累,收益率急剧下降,加之各种负面新闻不断,于是不少人开始担心,银行理财市场是否也已步入熊市?随着3月份相关统计数据的出炉,类似疑问完全可以打消。
事实上,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不仅没有萎缩,反而继续保持强劲增长势头,进一步显示出我国理财市场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对于目前正深陷"收益门"危机中的商业银行,也不失为一种安慰和鼓舞。不过,从今年首季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的类型和投资方向看,无论银行还是投资者都呈现出由激进转向稳健的特点,一些短期固定收益类产品走俏,而QDII产品以及之前盛极一时的"打新股"产品迅速萎缩。
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信托与理财研究所不完全统计,2007年39家商业银行共推出了2404款理财产品,平均每月的发行量为200款左右。2008年1月份,35家商业银行共发行317款理财产品,首次超过300款,显示银行理财依然保持了高速的发展态势;2月份主要受春节长假的影响,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缩减为218款,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期间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却增长迅猛;进入3月份,次贷危机导致的全球股市波动以及A股市场的持续下跌,造成QDII产品和新股申购产品集体跳水,但与此同时,保本固定收益产品却稳健发展,而信托类产品则规模猛增,使得3月份银行理财产品整体发行数量仍保持在高位,达到329款,超过此前发行数量最多的1月份。
纵观今年首季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情况,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与股票市场关联紧密的新股申购产品和QDII产品的大起大落:前者从1月份的40款直降为3月份的23款;而后者则从1月份的70款减至3月份的36款。据专家分析,新股申购类理财产品遭遇困境不难理解,一方面是此前的热销导致股票一级市场资金过剩,新股中签率下降在所难免,因而以往的高收益泛滥局面将很难再现;另一方面,股市大幅下跌,一些新股破发也直接影响了这类产品的收益率,投资者不买账实属必然。据了解,今年1月、2月、3月份,该类产品平均年收益率分别为17.15%、12.62%、12.21%。
QDII产品发行数量骤降,除了开放式设计减少银行重复发行同类产品的必要性这一原因外,市场负面消息严重打击投资者信心也是一个关键因素。3月份,浦发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引发的"收益门"事件尚未平息,东亚银行一款投资产品累计浮亏超过60%再次成为舆论焦点,不少银行QDII产品均出现超过20%的浮亏,有的甚至被迫清盘。有专家认为,银行QDII理财产品盲目出海,导致投资境外资本市场遭遇寒流并非偶然。QDII产品发售直线下降,不仅是投资者规避风险的本能反应,也表明银行由前期的盲目和激进转向稳健谨慎的投资策略。这也是为什么虽然监管层对银行系QDII产品的投资范围不断扩大,从香港地区、英国、新加坡、日本拓展到美国股票市场,但市场反应却颇为冷静,直接投资境外股市的银行QDII产品数量微乎其微,而是更多采用结构化设计间接分享资本市场收益。据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的专家介绍,今年以来,银行QDII产品在设计上与去年相比有较大调整,首先表现为在期限结构方面更偏重开放式设计,使产品流动性增强,降低了投资者的流动性风险;另外,投资也更趋稳健。2007年银行QDII主要投资境外结构性票据与境外基金,而直接投资境外债券的产品较少,但进入2008年以来,投资结构性票据的QDII产品数量明显下降,而投资境外债券的产品数量迅速增加。
银行和投资者心态趋向谨慎稳健的另一重要表现是,短期保本固定收益产品日益走俏。在通胀和加息预期不断增大的市场环境中,投资中长期人民币保本固定收益产品面临较大的利率风险。因此,即使在1月份激进型产品热销的情况下,短期保本固定收益产品的发行数量仍然较2007年12月有所增加;到3月份,12家商业银行共推出保本固定收益理财产品77款,并以外币理财产品为主。此举迎合了稳健型投资者的投资偏好,也是保本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稳步发展的根本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信贷紧缩政策的执行,由银行与信托公司合作的信托类理财产品也出现了明显变化。在投资领域方面,1月份该类产品中55.80%投资于证券市场,但到了3月份,投资证券市场的银行信托类理财产品市场份额急剧下降到38.68%,而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却增至65款,占整个信托类理财产品的61.32%。对此,西南财大信托与理财研究所有关专家分析认为,2008年,面对通胀压力,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收缩信贷规模将成为宏观调控的重头戏。在这一经济背景下,投资风险低、收益相对稳定的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的优势逐渐彰显出来。不过,限制商业银行贷款规模,虽为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提供了发展契机,但通胀压力加大,信贷资产也不同程度地面临风险,因此2008年对信托贷款类理财产品来说,实际上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短短3个月时间,银行理财市场在规模持续增长的表象下,经历了内在起起伏伏的震动。银行理财产品热点从激进型向稳健型的转移,既是市场发展变化使然,也是银行和投资者投资心态趋于理性的表现。那种忽略风险、一味博取高收益的投资行为,已经遭到市场的报复。无论投资者还是商业银行,都应从中汲取教训。(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