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银行理财产品仍是投资者首选
查看完整版本:银行理财产品仍是投资者首选
2011/7/27 7:37:21


  "秒杀"、"抢购"以往只出现在团购网站、特价卖场,现如今,在理财产品市场也出现了如此火爆的购买场面。下半年,投资理财产品仍是最为稳健的抗通胀方式。
  楼市遭遇调控"自身难保",股市"颤颤巍巍"止步不前,外围市场混乱对外投资"不靠谱",黄金白银忽高忽低风险大,理财产品凭借其稳定性强、风险低的特点,在投资品市场"独树一帜"。由于信贷的收紧,银行急于揽储,上半年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及规模已经远远超过去年全年的水平,年化收益率也有的提高至7%,下半年的理财产品市场预料仍将火爆。
  收益率高低看银行脸色
  下半年理财产品仍可配置
  银行"中考"一过,理财产品收益率就出现急剧"跳水"。特别是二季度最为风光的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率"缩水"幅度最大,1月期以下品种的预期年化收益率下跌近100个基点。据普益财富发布的数据显示,7月第一个星期,1月期以内的产品,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由6月底的5%下降至4.04%,较6月最后一周下降96个基点;1-3月期的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67%,环比下跌了35个基点;而3月期以上各期限产品的跌幅则相对不明显。
  不过,就在"中考"过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6月CPI同比上涨6.4%,再度创下36个月以来新高,央行也在数据公布前就动用了加息工具。在通胀高压和加息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不减反增,虽然预期年化收益率出现一定程度的下调,但是仍处于水涨船高的状态。"特别是在三季度,理财产品的发行量和收益率还将保持较高的水平。"金融界金融产品研究中心相关分析师表示。
  国家理财师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彦斌也对表示,依然看好下半年的理财产品市场,因为下半年的资金面会持续处于偏紧状态,银行需要靠发行理财产品来吸收存款,投资者则需要依靠稳定、安全的投资标的避免负利率所带来的损失。
  所以,在流动性偏紧的背景下,如果投资者难以承担股市、黄金、股指期货等的较高风险,仍可以选择相对稳健的理财产品进行配置。
  加息周期接近尾声
  投资期限需慎重选择
  按照月末、季末考核来看,每月月底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会再度上行,但是投资者在选择时应更加慎重。市场普遍认为,央行在连续加息五次后,本轮加息已近尾声。因此,建议投资者在选择理财产品期限时,投资策略也应有所调整,宜选择期限相对较长的3-6月期及以上产品。
  其实,不仅是流动性偏紧,通胀的持续高企可能让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有些迷茫,买什么样的产品才能跑赢6%以上的CPI。据统计,16家上市银行今年年初投资的仍在运行和已经到期的所有理财产品中,有93%产品无法跑赢CPI。
  "所以,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可以加大存款在资产配置中的比重。投资者最重要的是要放平心态,在通胀下如何减少损失最重要,但是纵观各式各样的投资方式,风险低、收益稳的当属银行理财产品,所以心态很重要。"相关理财分析师表示。
  但是,下半年究竟该如何选购理财产品?其实,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会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但是,由于短期理财产品收益的绝对额相对较低,同时基于对下半年利率市场的判断,建议投资者可以选择一部分期限相对较长的理财产品。
  更重要的是,投资者要根据自己的财务状况选择理财产品,在投资期限、风险等级两方面来选择理财产品。切记不要盲目跟风,尽量能够选择自己相对熟悉领域的理财产品进行购买。比如有炒股经验,可以购买与股票挂钩的结构类理财产品;而对外汇较为熟悉,就可以选择与汇率挂钩的产品或者外币理财产品。购买结构类产品时一定要谨慎,这类产品虽然收益高,但风险也较大。
  认清理财产品条条框框
  根据资金流动情况合理安排
  购买理财产品需要注意的条条框框,其实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是,由于购买理财产品需要承担"买者自负"的风险,即使是保本型的产品,风险也依然存在,所以在购买理财产品时,投资者要把握好自己的资产,必须认真阅读银行理财产品说明书,不要简单交给理财师打理,甚至只看收益率,这往往会带来风险。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购买理财产品会有购买期、募集期、资金到账日等等,购买当日并不一定开始计息,所以在产品条款中,一定要看清募集日和起息日,这样才能保证资产在起息日前进行合理利用。上述理财师表示,7天、14天的产品不建议下半年配置,比如一款7天期产品,加上购买、到账等时间,可能需要花费半个月时间,一个月看似能滚动四次,其实只是两次。
  所以,投资者要先弄清楚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寻找适合自己的产品类型及安排好投资时点。不要盲目选择高收益产品,要货比三家,弄清同类型产品的投向,算清从产品购买的时间到实际到账时间的实际收益率。
  同时,一些小细节同样不可忽视,比如有些人因为忽视产品的续接导致资金未能及时投入到新的理财产品中,导致资产未能获得更大收益。抑或是产品是否具有提前赎回终止权、需要缴纳的手续费用有哪些、当前产品投向的市场收益如何等等。
  最后,值得提醒的是,一定要关注银行网站公告,部分网站由于临时升级维护,可能在一段时间内不能进行理财业务的办理,所以客户在购买前需先计算好时间,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