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民营经济撑起工美产业新天地
查看完整版本:民营经济撑起工美产业新天地
2008/4/30 21:20:00
  工艺美术行业是一个从草根阶层成长起来的古老的产业,如今,正像她诞生时一样,一股来自民间的力量,正在让她重新焕发着生机
  工艺美术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行业,它发源于中国民间传统的手工制作,传承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史,曾经,它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国之大礼,曾经,它是国家换取外汇的一支主力。然而,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工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人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工艺美术行业开始从辉煌走向低迷,很多上个世纪80年代红极一时的国营工艺美术企业纷纷走到了山穷水尽的末路。
  不过,当记者跟随全国工艺美术普查办的同志来到河南,深入到工艺美术行业生产的第一线时,我们发现,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植根于民间,脚踏实地,为发展中国的工艺美术事业奉献了全部的心血。这里面,有国家级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有一辈子服务于工艺美术行业的协会工作人员。正是他们的坚守和不断探索,才使得这个古老的行业焕发着勃勃的生机
  仿古三彩巧夺天工
  曾经经历了13朝古都的洛阳是此行的第一站。在国营洛阳美陶三彩工业公司,总经理向记者倾诉了洛阳唐三彩的兴衰史。早在80年代时,洛阳唐三彩曾经誉满世界,被作为国礼送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作为唐三彩的正宗发祥地,洛阳美陶公司当时是国内最大的唐三彩制造基地,最兴旺时员工多达2000多人,是当地的创汇大户。然而好景不长,随着民间唐三彩企业的兴起,洛阳唐三彩的价格战愈演愈烈,街边上到处都是几元钱一只的唐三彩,洛阳美陶实在竞争不过那些村镇小厂,如今,企业只剩下400人,在岗的只有200人,而产品也从仿古为主转向瓷板画。
  同样是做唐三彩,民营老板高水旺则走了一条不同的路。高水旺早年间师从唐三彩研究院大师学习唐三彩的制作,学成后回到家乡自己办厂,带动了全村唐三彩制造工业的兴起。然而,随着唐三彩产品的泛滥,高水旺及时调整了自己的经营思路,他潜心钻研,开始专注于高仿唐三彩的烧制。有个故事或许可以说明高水旺高仿唐三彩的艺术成就。1994年,中国历史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曾经花费几十万元,从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抢救性"购入了一批出土于北魏时期的陶俑,后来发现这批陶俑越卖越多,才请大批文物专家重新鉴定,最终确定是一批高仿作品,而这批瞒过了国家顶级文物专家法眼的陶俑就是出自高水旺之手。记者在高水旺的洛阳唐宝斋艺术文化有限公司的展厅里看到,经他手仿制出来的陶俑,每件都价值连城,相比新三彩工艺制作的陶俑,价格相差几乎都在万倍左右。由此可见,唐三彩并没有落寞,大师级的好作品依然是人见人爱。
  新三彩艺供不应求
  洛阳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由唐三彩成就的工艺美术大师比比皆是。如果说高水旺是靠仿古取得了今天的成就,那另一位省级大师郭爱和则是将新三彩工艺发挥到极致,并且在市场化的道路上作了成功探索的儒商。
  郭大师就职于洛阳师范学院,是一位正宗的学院派工艺美术大师。他开办工作室,带学生,制作新三彩瓷板画,同时,他还与人合伙开了一家洛阳百碗羊汤店,内部装修自己设计,颇有文化底蕴,引得电视台记者总往他的店里跑,他的瓷板装饰墙简直就成了洛阳的另一张城市名片。郭爱和的工作室特别取名为"三彩艺"。他说自己故意去掉唐三彩的唐字,就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艺术理念,三彩是古老的艺术,古老的艺术必须与现代意识、现代生活找到很好的契合点,才能焕发无限的生机。如今,郭大师的现代三彩艺瓷板画售价不菲,却供不应求,他烧制的一幅名为《酣睡的狗》的小瓷板画,因造型逼真,窑变恰到好处,曾经被收藏者出价18万元购买,但是郭大师拒绝了。"好作品可遇不可求。"郭大师说。如今,这幅作品和他的不少优秀作品,都静静地陈列在他自己的精品展厅里,成为永久的收藏。
  孔家钧瓷突破传统
  与郭大师在事业发展上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当属河南禹州神镇孔家钧窑的掌门人孔相卿。孔相卿是河南省5位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之一,是中国钧瓷的领军人物。钧瓷是中国五大名瓷之一,相比其他官、哥、汝、定四大名瓷,钧瓷的最大特点就是色彩千变万化,人力难以控制。正所谓"入窑一色,出窑万彩"。这是由钧瓷特有的窑变产生的神奇魅力。不过,过去历朝历代,由于传统工艺的限制,钧瓷制成品大多颜色变化简单,造型古朴笨拙。即便是现代的作品,大多也是仿古制作,缺乏新意。因此,并不能够吸引太多收藏者的眼球。然而记者在孔家钧窑精品厅看到的孔大师的藏品,却令人耳目一新。孔家钧窑的钧瓷藏品已经远远不是传统古朴的钧瓷风格,这里的钧瓷,色彩明亮艳丽,图案变化无穷。有些作品简直可以用花团锦簇来形容,有的像水墨山水中国画,有的像西方的印象派油画。因为所有图案都不是人为画制,而是经过窑变后自然形成的,因此,堪称难能可贵。但这距离一般人认识中的钧瓷也太离谱了。这还能叫钧瓷吗?
  "我们的钧瓷产品已经不像传统的钧瓷了,是不是?"孔大师开门见山地回答记者的疑问,"因为传统钧瓷产品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因此,我们必须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这样才有出路。我们不仅用新工艺生产更加漂亮、更加现代的钧瓷,我们还在把传统的钧瓷烧制工艺引入日用家居陶瓷的范畴,让人们的生活艺术化,让艺术生活化,工艺美术的宗旨不就是这个嘛。"
  正是求新求变的经营思路,让孔家钧窑的钧瓷很快走俏市场。整个神镇被称为钧瓷之都,这里大大小小的钧窑不下几百个,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也有不少,但相比之下,孔家钧窑产品线最丰富,企业实力最强,市场占有率也最大,究其原因,不拘泥于传统,与时俱进的艺术创作理念,加上市场化的成功运作,是孔家钧窑的主要制胜法宝。
  素花汴绣创出名牌
  在河南的另一个古都开封,记者结识了一位朴实无华的民营女老板---王素花。王素花曾是开封国营汴绣厂的一位汴绣好手。1959年建国10周年大庆时,她曾作为首幅大型汴绣《清明上河图》的作者代表到北京献礼,并接受了毛主席的接见。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建设者的优秀代表,王素花身上永远都脱不去勤劳质朴的本色。老人已72岁高龄,耳不聋,眼不花,拿起绣针还能飞针走线绣上一阵。她从国营汴绣厂厂长的位子上退休后,4000元起家,开办了自己的汴绣厂。老人的3个儿子,3个媳妇,在她的鼓动下,全都投身在汴绣工艺的传承发展上,他们对于这门古老技艺的热爱都是发自内心的。如今,王素花已经创出了汴绣行业首个名牌---素花牌汴绣,在国营汴绣厂日益萎缩的情况下,老人的素花牌汴绣却畅销不衰。
  民营老板办厂,当然是为了赚钱,可是老人赚了钱,又并不怎么把钱放在心上。她的企业规模不大,却养着一所汴绣培训学校,每隔半年,她就从开封周边的穷乡僻壤找来几十个交不起学费的农村姑娘,到她的学校里学习汴绣技能,不收学费不说,还管吃管住,提供实习机会,学成后,愿意留在企业里,她欢迎,愿意回家创业的,她更加支持,还给她们提供销售渠道。老人说,每月学校至少要陪两万多元,但是她心里高兴,因为她看到古老的汴绣工艺在她的努力下后继有人了。记者说办学应该是政府的事情,老人说,政府现在没有能力管那么多,她留着钱干什么?就该干这个。
  还有一件事很能说明王素花老人的境界。去年,我国第五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评选,王素花本来作为汴绣的杰出传人,已经被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推荐上去了,但是遭到了开封其他汴绣企业领导的反对而被拿下。河南省轻工局局长觉得对不起老人,想不到王素花主动找到局长说:"评不评上工艺美术大师没关系,我组织上没入党,思想上不能不入党,我会用工艺美术大师的标准要求我自己,省里发给我一张'汴绣传人'的证书,我就一定会对得起这张纸,我就要想办法把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发扬光大。"一席话说的人泪流满面。
  古老产业生机勃勃
  记者在洛阳还采访到这样一位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他没有显赫的办公楼,工作室就设在并不宽裕的住所里。他把自己多年的积蓄都花费在手工金属肖像画的制作上了,他的名字叫王书品。靠着一块钢板,几把锤子、凿子,王书品不辞辛苦,不计报酬地打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他的房间里挂着不少中外名人的金属肖像,普京、毛泽东、邓小平、刘少奇……每幅作品都惟妙惟肖,每幅作品都至少需要几万锤、甚至几十万锤的手工打凿。迄今为止,他还没有找到很好的市场运作方式,他的作品知道的人还很少。但是,王书品不放弃,他坚守着,等待着被人们广为认同的一天……
  "什么是中国工艺美术的脊梁,这些人就是。"河南省工艺美术协会的张理事长说。正是有了这样一群勇于创造、甘于奉献的工美人,我们的事业才会日渐兴旺。
  事实上,河南之行的所见所闻恰恰反映了当前工艺美术行业发展的现状。伴随着上个世纪末传统国营工艺美术企业的衰退,民营工艺美术大军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或许正是因为工艺美术行业植根民间的特色,其特别适合民营经济的发展模式。在刚刚结束的河南省工艺美术普查专家论证会上,张理事长介绍说,此次普查不仅查清了河南省内传统的工业美术技艺,而且还发现了不少新兴的工艺美术产业。有些产业带动了当地区域经济的发展,其显示出来的发展动力和发展前景,甚至连当地主管工业的领导都不曾想到和注意到。
  据统计,如今全国的工艺美术企业大约90%以上已经被民营资本统领。这一古老的产业,正在民间资本的支撑下,优胜劣汰,蓬勃发展。(朱艳燕)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