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排队买基金、开证券账户入市的局面在今年似乎已经有所改变。细心人或许会发现,周围的投资者们有的继续坚持在股市奋战,也有些投资者眼光也开始慢慢转向了风险相对较小甚至保本型的投资产品,诸如较保守的银行理财产品、国债甚至保险等。
不过由于此前的银行理财产品"零收益"事件风波未止,银监会也开始"暗访"银行网点,现在去银行想买些银行理财产品会发现选择对象已经比几个月前大为减少。
如果说去年红火的股市,激发了大众的投资理财意识;那么这个时期的意义或许就在于让老百姓逐渐认识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毕竟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向才是投资者成熟的表现。
1 保本短期银行产品受青睐
"以前投资者来买产品询问最多的是收益能达到多少,现在来的人第一个问题多半会问是不是保本。"一位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员对如今的理财市场变化颇有感慨地说。
股市经过半年多的强烈震荡,让投资者理财重新回到了稳健之路。虽然银行理财产品之前曝出零收益甚至是负收益,但银行理财产品仍较股票基金要稳健一些,目前行情下保本型短期银行理财产品是个不错的选择。
从2006年开始,保本型收益产品曾经一度被股票挂钩型产品、商品(黄金、石油)挂钩型产品盖过了风头,然而最近一轮股市的大幅调整,让广大投资者明白,事实上的投资回报远没有理财产品宣传单上宣扬的那样容易。特别是保本固定收益型产品更因其收益率不随国际外汇、期货、股市等市场的震荡而波动,显示出很好的抗风险能力。
记者翻看近期在售10款银行理财产品,有6款是保本型的,这6款产品中3款是保本浮动收益型,3款是保本固定收益型的。由于承诺保证本金,因此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率吸引力并不大,目前大致为3%-4%。
从多家银行反馈的信息表明,投资者颇为青睐投资期限较短、低风险、收益稳健的理财产品。而各银行也根据市场需求,近期纷纷推出了多款短期理财产品。某银行发售的信托系列银行理财产品多数为1个月、80天和3个月产品,较容易满足投资者的流动性需求。
2 中老年人"回归"国债投资
小王的妈妈一直把小王当成投资理财的顾问,这些日子她向小王咨询时一改去年对基金产品的热情,又开始对购买国债产生了兴趣。事实上,自从今年股市进入震荡期后,银行门前排队买国债的情景又开始出现。
看看今年第二季度的国债发行计划表,共有7只记账式国债和3只储蓄国债(2只凭证式和1只电子式),从4月中旬开始国债发行也将迎来一个高峰。具体来说,4月和6月各有2只记账式国债发行,5月份则有3只记账式国债发行。从期限来看,最短3个月最长30年,中长中短投资年限的都有。
国债只要到期,都会获得票面利率,不会出现亏损。但凭证式及电子式储蓄国债收益相对稳定,票面利率高于同期存款利率,比较适合中老年投资者购买。同时年轻人也可通过该品种进行低风险资产配置。
3 理财师建议合理配置家庭资产
"股市是否真的见底?是否该撤回股市资金而转投稍微稳健的银行理财产品?"面对摸不清的股市行情,刘女士产生了这样的想法。
对此,招商银行零售银行部总经理刘建军表示,有些投资者在前两年股市好时几乎将全部家当投入其中,其实这种做法很危险,因为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见股市下一步的走势。而在股市不好时,很多人又都将资金全部存入银行或购买国债,其实这样也存在风险,即资金贬值的风险。
当前点位投资者怎样投资较合适呢?理财师建议投资者合理配置资产,不妨将基金和银行理财产品搭配投资。对于一个中等收入的45岁以下的投资者来说,比较合理的投资组合应是将资产的30%投入到相对稳妥的国债或进行储蓄;40%进行风险较小的债券型基金或其他银行理财产品;其他30%可以投入到一些有一定风险同时收益较高的项目上。
此外,现在银监会对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正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确保银行理财产品运作能够更加规范、健康发展。银行理财产品较基金、股票等其他激进的投资工具而言,其稳定性、安全性将会得到更好的体现。(苏曼丽 殷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