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还得等具体的细则出台,至于什么人可以申请,现在内部也没有说法,但应该只针对无房户或单身大龄青年等等。"腾讯的一位内部员工跟讲起了马化腾最近的"10亿元无息贷款购房基金"计划。 就在前不久,一封马化腾的内部邮件引爆了网络,"腾讯男"也成为因限购令而身价大增的"北京男"之后,大龄女青年"求解放"的对象。 在腾讯的这封内部邮件中,马化腾称,今年公司将大幅涨薪,人均涨薪9.3%,并设立"腾讯安居基金",在3年内为员工提供10亿元无息贷款,帮助员工购房。有称,这是中国互联网有史以来最大一笔薪酬、期权外的福利政策。 去年QQ跟360之争一度让腾讯成了媒体焦点,今年马化腾的这封邮件再次把公众焦点拉了过来。 就在腾讯微博上,有人说,"在房价如此高企,几乎让普通人'绝望'的时候,马化腾放出这一个讯号,不管会不会只是个噱头,但至少给很多大公司的用人政策指出了一条新路子。" 这就是马化腾,他总是有很多点子,他也是中国年轻人创业的标杆人物。 创业"圈钱":差点卖掉QQ 马化腾是个标准的创业家,他说,"1984年,我是上初二时来到深圳的,那时候深圳刚刚开放,这么多年在深圳,我的感受就是深圳确实是一个创业的热土和窗口,腾讯在这块热土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 1993年马化腾毕业于深圳大学计算机专业,后来他进入润迅公司,开始做软件工程师,专注于寻呼软件的开发,并一直做到开发部主管的位置上,这段经历使马化腾明确了开发软件的意义就在于实用。 那时候中国的IT产业刚刚起步,技术、理念和产品大多来自国外。于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马化腾接触了ICQ,这个曾经风靡全世界的即时通讯软件。它是一款由以色列人开发的即时聊天工具,当时在国内鲜为人知,在那个电脑尚未普及的年代,马化腾就已经看到了机会。 马化腾认准了ICQ是个好东西,因为在他看来,ICQ可以做PC机之间的传呼机,要知道哪个时候,别说手机,那是大富豪的标志,要是你能有个BB机,已经算阔的。 但是ICQ却忽略了正在悄然崛起的中国,他们没有设计中文版本,更没把中国大陆市场列在自己的营销攻略书中。于是,马化腾就想搞一个中文的ICQ,马上叫上几个朋友成立了一个公司,仿照ICQ搞一个中国的ICQ。 据说,刚开始做这个软件的时候,套用现在的话说,也是"山寨"的,名曰OICQ,或许深圳被称作"山寨风"就是从马化腾吹起也说不定。 跟许多开始创业的互联网公司一样,资金和技术是腾讯最大的问题。曾经有一段时间,QQ号码的申请是要收费的,这也是腾讯公司最为困难的写照。当时为了创业,马化腾几乎倾其所有,只是他尚未找到盈利点。 不久第一次网络泡沫席卷了整个中国互联网,90年代末期那是腾讯的冬天,因为腾讯打算要出手让贤了。腾讯的高层某人找过中华网、新浪,卖100万元,可是,中华网、新浪的高管层都拒绝了。 "那时候觉得养不起就卖掉吧,"马化腾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笑谈了当年的经历,"但是在卖QQ时我们碰到了麻烦。我跟许多ICP(内容提供商)谈,他们都要求独家买断。"据了解,马化腾当时本想靠QQ软件多卖几家公司赚钱,最悬的是当时与深圳电信数据局的谈判,对方准备出60万元,马化腾坚持要卖100万元,始终谈不拢,只好告吹。 由于软件卖不掉,但同时QQ用户却在不断增长,为了维系运营,QQ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马化腾只好四处去筹钱。找银行,银行说没听说过凭"注册用户数量"可以办抵押贷款的;与国内投资商谈,对方关心的大多是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和其他固定资产。 后来马化腾受到了"海外 融资"的启发,拿着改了6 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因为那时候在发达国家,互联网热已经开始了,最终马化腾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他当时得到了400万美元的风投,分别占公司20%的股份。 有了资金后,腾讯公司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当时放在桌上,心里别提有多美了。"马化腾这样形容当时的高兴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