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mennong
2011/5/8 10:46:50
本应是新兴业务的银行财富管理,应该具备如朝阳产业一样的成长性,却在一开始就沦落为银行固有的信贷模式的附属品,不仅丧失了蜕变为独立产品的可能性,相反,却成为银行规避政策、转嫁风险的挡箭牌。变了质的银行理财产品还值得投资吗?进入2011年,信贷紧缩如期而至,银行财富管理如同喷涌而出的理财产品一样,成为银行从业人员嘴上经常挂着的时髦词。但光鲜靓丽背后却隐藏着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在目前的银行财富管理市场上,短期限的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几乎已经成为了许多银行的主打产品。在央行连续4次加息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的"趋短"效应正在不断放大。 普益财富的数据统计显示,在4月首周新发的177款银行理财产品中,有64款的投资期限为1个月以下,占比高达36.16%,而在今年2月份,1个月以下期限的超短期产品占比还只有28%左右。 短期理财产品的井喷式发行一方面反映了当前银行资金面的紧张;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中国银行业盈利模式落后的现状。 从财富管理上来说,银行必须进一步扩充理财产品的种类和挂钩的资产类别,逐步向外资银行的成熟财富管理模式靠拢。 品种单一的理财产品 目前,许多银行旗下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种类十分单一,某些银行提供的理财产品几乎清一色的都是几天、1个月或最长1年的固定收益类产品。这些产品的供给一方面来自信托公司;另一方面来自于银行自身的同业部和资金部的固定收益工具投资以及信贷资产的收益让渡。 通过银信合作发行的理财产品由于受到严厉的政策监管限制,其供给持续性不强,因此银行目前发行的许多理财产品都来自于信贷资产的高收益转让。这些由信贷资产打包发行的理财产品实际上是银行为了避开信贷调控而变相放贷的结果。 通过大量地发行此类信贷理财产品,银行的真实信贷规模将大大提升,理财产品所投向的信贷资产将以表外资产的形式存在,这也就是业界所谓的"伪贷"。长期地大量发行此类产品将大大削弱央行的货币调控政策效果,并且部分"伪贷"的资金流向可能有违国家的行业引导政策。 伪贷也是导致房地产泡沫长期下不来的重要原因,因为资金持续通过此方式流向房地产开发企业,使其通过此畸形方式获得融资,且使得国家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失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银行大量发行此类理财产品,可能将对国家的经济健康发展造成一定的威胁。 同时,购买此类理财产品的客户事实上成为了银行的风险转嫁方,因此将承担巨大的本金损失风险。目前,大多数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都能在到期日支付合同所承诺的收益率,但之前已有部分银行出现过收益率大打折扣的情况。虽然还只是个案,但随着系统性风险在天量信贷投放后的不断累积,未来信贷和信托类的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未必能达到预期,甚至可能会出现本金亏损。 而在销售理财产品时,银行的客户经理通常不会向客户揭示这些风险,而只是一味地向客户鼓吹其安全性和高收益,因而目前很少有客户知道市场上大多数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实际上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当产品所投资的信贷资产出现违约或其他风险时,客户的本金将面临损失的风险。 在存在风险的情况下,这些固定收益类产品的收益率实际上也只是差强人意。虽然目前固定收益类的理财产品能够提供比短期存款更高的收益率,但若和目前CPI将近5%左右的平均增速进行比较,这些产品的实际收益率仍然是负的。 换言之,如果银行引导客户长期投资于这些固定收益产品,其客户的资产不但不能保值增值,反而将在通货膨胀中逐渐失去原有的购买力。虽然目前许多客户无法洞察到这一潜在的资产贬值,但若银行长期地只为客户提供单一的固定收益类产品,那么客户迟早会发现所谓的"高收益"只是假象,在时间的冲击下,资金的实际购买力仍在不断地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