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已经加息2次。中信银行西安某支行的理财经理张先生昨对表示,目前仍在加息通道中,近期不排除再次加息的可能性。在这种背景下,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成为市民理财的主流趋势。但购买时,你是否注意到"时间成本"对理财收益的影响? 比较4月21日-26日期间西安各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后发现,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预期年化收益率都可以跑赢同期储蓄利息。其中预期年化收益率与同期储蓄最接近的是,建设银行的一款周末产品,理财期只有3天,预期年化收益率为1.80%,与同期储蓄相比,仅仅是其1.22倍。最高的是工商银行的两款理财期为64天和73天、预期年化收益率均为4.40%的理财产品,是同期储蓄的2.75倍。 不过,张先生提醒,在购买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时,不要仅看年化收益率的高低,还要留意它的"时间成本",学会算时间账,避免因"时间成本"冲抵了预期的高收益率。 张先生给举例说,假设你购买了一款7天理财期的产品,但从你购买产品将本金划至银行账户到收益最终到达你的账户,基本要花掉14天左右。因为一般银行的理财产品都有募集期、起息日、到期日和支付日这几个关键时间段。募集期一般是3-5天,这期间你的申购资金会被冻结,但并未开始计息。产品运作结束后,也不是第一时间"连本带息"返回到你的账户。目前,大多数银行规定,到账日为产品结束后的3个工作日,遇到周末或其他法定节假日还要顺延。也就是说实际上,7天的银行理财产品,实际资金占用天数是14天左右。而计息期只有7天,剩下的7天左右都是活期计息(仅部分银行执行),甚至是无息。实际收益差不多减少了一半。 张先生表示,市民在购买产品时,要问清计息时间,同时根据资金的实际使用时间,进行合理科学搭配,不要一味追求时间短、预期收益率高的产品,降低了资金的赚钱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