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zhengcai
2011/4/8 15:15:52
昨日有消息称,重庆的熊女士因手机欠费,这5天,连续收到2000余条催费短信。这种另类的催缴方式,让人看得扎眼。锲而不舍的追讨者,正是财大气粗的通信服务运营商。运营商狂发短信,不只是心疼国有资产,恐怕更多的是垄断者的霸气使然,看你还敢欠我的钱。这是对用户明目张胆的骚扰。 如此密集的短信轰炸,追讨者一定是气急败坏。这不由得让人将此事与恶意欠费联系起来。恶意欠费在前些年并不少见,让不少运营商为之头痛。电信运营商曾称恶意欠费造成了超过200亿元的"黑洞"。而如今,手机步入实名制时代,个人信用体系的建立成为恶意欠费的有效掣肘。事实上,被追讨的用户,欠费仅为30余元,并且手机卡计费方式是话费按月返还,跟恶意欠费显然不沾边。但面对日夜不停地短信轰炸,被强制停机的用户只能选择先充值付费。 2000条的催缴短信,这种一分钱都不能少的气势,实在是令人大跌眼镜。尽管运营商以系统的技术问题为由,来回复这种"软暴力"追费行为,但作为消费者,却无处可躲,要想屏蔽掉追费号码,连日常的短信都甭想收到。 用户欠费区区三十元,运营商可以动用技术手段,搞短信催欠轰炸,那么,如果用户发现自己被多算话费,被无休无止的短信骚扰,被莫名其妙开通某些收费项目,等等,用户又有什么办法跟运营商讨说法?这种维权手段及博弈能力的不对称,违背了公平交易的原则。如此苦心追费的运营商,提供的服务产品是否能获得市场的满意认可呢? 这年头,只要你欠费,就可能面临着停水、停电、停气、停机,不按时履行缴费,成为这些公共服务企业中断服务最理直气壮的理由。可是,当面对信号质量差、收费不透明、涨价没商量时,我们是否也有说不的权利呢?消费者即便不是上帝,也应得到平等的交易环境和最起码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