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老板张明的"民族传奇"伫立在喧嚣的司门口民主路西端一个不起眼的小角落:青灰色的古砖、浓浓的民俗文化影像,木质门窗、古老的竹灯;神秘的木质图腾、鱼皮部落的立体鱼皮画、灵动的布依族水车、纤细的苗族竹灯…… 小店里摆满了各种风格的少数民族纯手工制工艺品,里里外外洋溢的民族风情似乎打破了闹市的喧嚣,将人带入了另一个世界。 探寻民族工艺品之魂 "这里的每一件工艺品都是有灵魂、有生命力的,在制作的过程中它们都被赋予了深刻的意义,它们都是原生态的。"2009年,汉川小伙张明来到武汉,喜欢旅行的他从各地淘来了各色各样的民族手工艺品,各种文化色彩在这个小小的店子里凝聚,构成了街角这道奇特的风景。 在张明看来,那些民族手工艺及工艺制品都是历史精华的沉淀,是需要拿出来共同分享的。但是它们却往往隐藏在各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久而久之就没落了,没有了历史也就没有了未来,那样的生存就没有了意义。于是他就通过各种渠道搜寻各种特色的民族手工艺品,把它们陈列在自己小店里,一方面以物换物通过这些工艺品结识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时也对部分工艺品标价销售。 赫哲族的奇特鱼皮衣、苗族的精美刺绣、非洲的圆形牛角、核桃雕刻的风铃,小店里几乎每一件工艺品都有自己的故事与来历。 2010年5月,张明独自一人去了位于东北中俄边界的赫哲族聚居地。 这里实际总人口只有400多人。赫哲族曾是世界上惟一穿鱼皮衣的民族,世代渔猎,也被称为"唯一的鱼皮部落",但是近年来却逐渐丧失了原有的民族风貌,以前常见的鱼皮服饰成为历史,制作工艺也日益流失。张明想方设法从当地人手中淘到几幅立体鱼皮画和特色鱼皮服饰,回武汉后他立即在自己的店里腾出一角,以"唯一的鱼皮部落"为主题,将这些特别的工艺品进行展销。 不会吝啬自己的热情 在张明身上随性与不安于天命的种子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十多年前,中学尚未毕业的张明便不顾一切地离开了校园,之后他从事了服装、装潢、广告、销售等等各类职业,但是却总是感受不到真实的生存感。于是他开始背起行囊行走在中国的各个角落。张明喜欢到各个不知名的地方探险,他通过各种渠道找寻特别的地方,然后独自前行去寻找能够澄澈灵魂的东西。东北偏狭的的鱼皮部落、青海湖边广缈的草原、渺远的大漠深处、不知名的大山顶峰都曾有过他的足迹。 "我喜欢具有民族特色的、原生态的东西,更喜欢少数民族的人,他们虽然生活在不知名的角落,但是他们身上具有一种天生纯朴的特质。"张明每一次贴近少数民族的民众,都会感觉到被他们的心境感染。 张明说,我不会跳舞,但我喜欢参加篝火晚会,与一群人一起手挽手跳动的过程中我能让自己的生命融入那份热情之中,也让我学会不要吝啬自己的热情。 做无悔的追寻者 当旁人都在为前途打拼、为金钱奔忙时,张明却沉浸在民族文化、自然工艺的天地里。从十几元的民间手绣鞋,到几百上千的原生态牛角,每当有顾客来到店子里,他就会不厌其烦地讲述每一件工艺品的故事。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来与他交换物品或心得时,他甚至还会兴奋得连生意都顾不上。 张明表示,对于这家民族传奇小店目前他正处于摸索阶段,"经济利益与人生志趣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矛盾,要平衡二者之间的关系需要智慧,需要找到之间的凝结点。"他不希望自己的手工艺品沦为纯粹的商业品,所以他需要找寻一种更合理的运营方式。 所面临的困难在张明看来就像是承受着高温和高压的石墨,"只要你能坚持承受住这些困难和险阻,那么终有一天你会将自己变成一颗璀璨的金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