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迷你”老字号能否走进"保护区"?
查看完整版本:“迷你”老字号能否走进"保护区"?
2011/3/13 19:23:56

  你好!
  我是汉阳人,家住汉阳大道车站社区。社区门口,也就是车站横街1号,就是我祖辈留下的"老字号"--"程协泰"。有85年的历史,我爷爷是卖副食日杂起家的,汉阳老街坊都晓得我们家的副食店,过年过节买东西都要排队。最鼎盛的时候,老通城、谦祥益这些老字号"头头脑脑"来贺寿,袁大头就送来了4000枚。
  现在交到了我手上,经营状况还不错,但是远不及曾经的辉煌。我想问问,政府现在扶持"武汉老字号",我们这算不算呢?我们也想擦亮祖辈的老招牌,怎么找到出路啊?
  程国建
  2011年3月9日
  目前,武汉已开展"武汉老字号"认定工作,对全市老字号进行摸底。获此称号的,将享受税费减免、贷款贴息及资金扶持等系列优惠政策。眼下,除了德华酒楼、蔡林记、冠生园、汪玉霞、老会宾、四季美、老万成等老字号企业外,一些所谓民间"迷你老字号",即"个体老字号"的传承人也跃跃欲试,程国建就是其中一名传承人。前日,带着他的信走进了"程协泰"。
  一半开副食 一半开餐馆
  从汉阳大道拐进车站社区,通往社区大门有条狭窄巷子,一栋三层楼的房子掩在一栋高楼背后。这三层楼房便是程国建口中的"程协泰"。上前打量了下,看起来和普通的店面差不多。三层楼中被一堵厚厚的墙隔成了两半,二三楼住家。一楼的建筑面积有90多平方米,左边的一半叫"旺旺副食",右边则是个鱼庄餐馆。
  打眼的是,中间的厚墙面上,挂了个蓝色、醒目的灯箱,上面用白色的字写着:老字号,程协泰,一九二六年,公私合营时改西桥商店。程国建告诉,这是他刚花了千把块钱做的牌子,就是想给老字号正正名。
  目前,"程协泰"的状况是,副食店由程国建和妻子经营,旁边的餐馆出租给了别人。副食店的月营业额大约有1-2万元,旁边的小餐馆生意更好些,有3-4万元的进账。问:"老字号"的"老"在哪里?程建国拿出一些"宝贝",他说:"年岁太久了,到现在保留下来的东西不多"。他指着门口地上一块石板介绍,这就是当年形如牌坊的大招牌,可惜后来毁掉了,只剩下这一块石板。这块招牌残垣现在被"牛皮癣"占领了。再者,就是其爷爷开店时收钱用的红木盒子、盛麻油的花罐以及一块太师椅的残木。他很自豪地把这些"传家宝"一一展示,然后细致地包裹起来,收进了屋。
  曾经兴旺
  过年过节街坊排长龙买副食
  据程国建介绍,家中世代都是生意人。爷爷程占田有个胞姐,当年经营玉器店,生意相当红火,她提议弟弟也开家店。于是,1926年,程占田便在汉阳古楼南街(现江汉一桥下)开了家副食日杂店,取名"程协泰"。程占田家中人脉广,进货不用愁。汉阳做酱品闻名的"锦春酱园"以及谦祥益绸布店等,都是他的货源地。一到过年过节,90多平米的店铺总是人满为患,来买副食要排长队。
  程国建回忆,当时,家境富裕。爷爷、奶奶的皮服就有上十套,家里太师椅有七八把。其兄长程国强做满月时,老通城、老会宾、谦祥益等"圈"中的好友来道贺,光贺礼钱就有4000枚"袁大头"。程国建称,当时,盖一栋两层楼的楼房,所需的费用不到200枚"袁大头"。由此可见,当时其家中的殷实。
  现住在车站社区顿甲岭39号的老人周伯庆,已经93岁了。他回忆起当年的"程协泰"还记忆犹新。"经常去买些日常用品,老板人好,算账也不抠门。"81岁的李宝英老人也记得,在上世纪40年代,常常去程协泰打酱油、买糖。"那里的人总是很多。"
  1954年,经历了大洪水、公私合营等,"程协泰"从古楼南街搬到了现在车站横街1号,名字也改成了"西桥商店"。那时,该店已由程国建的父亲程益普接手。1983年,"落实政策"后,程益普将其改成了"仙客来旅社",两层楼,10间房。一年四季,从来没有空过铺。没想到1998年,一场大火将其吞没。其后,便由程国建接过了接力棒,继续经营副食,并租出了一楼的另一半。
  期待重生
  "迷你"老字号
  暂未纳入扶持范围
  今年55岁的程国建告诉,现在,日子过得虽然不错,但是远不及祖辈。最近看到《武汉晚报》上关于"武汉老字号"开评的消息,非常激动。如果能得到政府支持,以前的辉煌再现不是没有可能。他甚至在设想,得到认可后,马上重新竖起大招牌。
  像"程协泰"这样的"迷你老字号"能不能得到政府扶持?昨日,就此采访了市商务局服务业及老字号企业振兴处副处长吴明俊。他表示,根据此次的认证标准,"武汉老字号"企业必须拥有商标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有世代传承的独特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武汉地方文化特征;得到社会广泛认同和赞誉;经营状况正常,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等。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扶持的对像是企业,而非个体户,仅这一点就把程国建"卡"在了门外。
  观点碰撞
  民间散落的"迷你"老字号多不胜数,市民对此如何看待?昨日,随即采访了几名网友。
  "兰雅菲菲"--
  不能逢"老"就保护
  不能看到"老"就保护,得有个"度"。在对老字号提供保护的同时,必须兼顾对市场规律的敬畏和尊重。每个老字号都曾有过辉煌的历史,但这并不能成为其现实发展的必然基础。政府的扶持也要有选择性。
  在对待老字号的生存发展问题上,必须要保持理性,不能让"看得见的手"太"给力"而僭越了那只"看不见的手"。
  "生命的乐章"--
  "迷你"老字号期待指点
  其实,"迷你老字号"看重的并不仅仅是政府给予的资金支持,更需要得到行家的指点,如将来怎么发展,是抛开以前重新来过,还是抱着以前的招牌不放?现在的小店有没有可能再壮大,再壮大需要哪些条件?这些传承人困惑的可能也就在于此。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