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稳得利 不“保本”
查看完整版本:稳得利 不“保本”
2011/3/2 15:42:28
  银行理财产品的名字,对于投资者理解一款产品,究竟有多大影响?《投资与理财》做了个小小调查。随机问了9个不同年龄层次的人,"稳得利"、"金葵花"、"月月赢"、 "稳健级",只从名字看,会觉得哪款产品是保本的。其中,只有2人觉得不能光看名字,有4人觉得"稳得利"和"稳健级"应该保本,有1人觉得"月月赢"应该保本,既然月月都有钱赚,保本应该没问题吧?
  而实际上,"稳得利"、"稳健级"都不是保本产品。
  整个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有超过半数的保本产品,但不少投资者却抱怨:"为什么我买的'保本产品'不保本?"
  理财专家表示,有很多投资者只是看了产品名字,或者偏听偏信了理财经理的介绍,而对产品说明书阅读得不够仔细,最终购买的"保本产品"并不真正保本。其实,真正的保本产品是有前提条件的。
  "稳得利"非保本代名词
  工商银行曾经发行过一款"稳得利"新股申购型人民币理财产品(半年期),产品类型被称作固定期限理财产品(保本策略型),预期年化收益率3.6%-9.8%。相信很多人都会以为购买此产品,不仅本金可以有保证,而且收益率最差是3.6%,最高能达到9.8%。
  但如果将产品说明书从头到尾读一遍的话,投资者就会在"风险揭示"这项中看到"本产品为非本金保证型理财产品"的字样,还能在"特别提示"中看到"本期人民币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仅供客户参考,并不作为中国工商银行向客户支付理财收益的承诺,客户所能获得的最终收益以中国工商银行实际支付的为准"这样的语句。
  这款"非本金保证型"产品自称"稳得利",而且用"保本策略型"作宣传。专业的投资人士可能会猜到,所谓"保本策略型",应当只是一种以保本为目标的资产配置方法,但恐怕一般老百姓不会领悟到如此深奥的"含义"。
  "想当然"容易惹祸
  市场上类似于"稳得利"这样的不保本理财产品的数量并不少,比如"信得盈"、"增盈"等。这些名称看起来保本的产品系列,不同时期会发行不同产品,相当一部分是不保本产品。不少银行最爱用这样给人以安全感的字眼作为产品名称,如果仅从名称判断,投资者由于粗心大意,加上缺乏相关知识,很可能会买回一款不保本的理财产品。
  一般,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投资者,都是低风险偏好者,他们会更加看重保本与否。其实,即使这些不保本产品选择的投资方向是安全的,产品到期也未必赔钱,但问题的实质是:当投资者想购买一款无风险的产品时,却在不知情甚至被误导的情况下,买到了一款有风险的产品。
  还有一种情况较为常见,产品名称中标明"部分保本",而投资者只抓住"保本"的字眼,就认定本金是安全的,认为是一款低风险产品。实际上,这种"部分保本"策略常用于结构性理财产品,因为风险较大,只能对本金给予部分保本的承诺,并不是投资者认为的"这是一款安全的产品"。"部分保本"是指本金保障百分比低于百分之百,例如保障本金80%,这就意味着可能亏损20%。
  "持有到期"是关键词
  不少投资者在持有一款产品的时候,会在加息的诱惑,或者找到了更好的投资产品的情况下,动了赎回的心思。
  要知道,不少保本产品的条款均注明"投资者持有到期,可保证本金或保证预设比例的投资本金",其中的关键词就是"持有到期"。一旦个人提前终止或者提前赎回,则本金保证条款不再适用。尤其要知晓,大部分结构性产品都是在到期后才能100%归还本金的。
  值得注意的是,提前赎回产品的代价非常高。没有提前赎回条款的产品,提前赎回都要支付一定比例的提前赎回费,费用比例从百分之零点几到百分之四五不等。持有产品期限越短,赎回费用越高。投资者在选择提前赎回理财产品时,还是要先计算一下提前赎回的成本,避免因提前赎回对投资造成损失。
  另外,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要付多种费用,各银行大多根据自身成本,自主定价,如果所购买的银行理财产品中没有任何费用条款,在理财产品的条款中会附有业绩提取条款。大多数产品的费用会从产品净值中直接扣除,最终收益是净值扣除费用的部分。因此,在选择产品之初,对费用一栏需要格外注意,避免产品费用侵蚀到本金。
  小链接:保本产品"风险"面面观
  1、"此保本非彼保本"
  "保本"也有多种方式。有些银行大玩"部分保本"概念,即不是百分之百的保本,这样一来就为自己留下了更大的操作空间和利润空间,而投资者就有一部分本金"前途未卜"了。
  2、理财产品不敌储蓄
  保本只是从数额上限定了最低返还的金额,但是投资者自己却承担了隐性的利率风险。例如,投资者可能在投资一年之后发现,产品的到期收益率还不如同期储蓄,在加息通道中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这着实令投资者恼火。
  3、收益率跑输CPI
  通货膨胀也是投资中不容忽视的因素,投资期结束之后,获得的收益或许尚不能弥补货币贬值带来的损失。
  4、汇率风险"掺和一脚"
  汇率风险是外币理财产品不可避免的。银行需要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等国际货币,再进行证券投资,投资期结束后,再将本金和收益兑换成人民币,这个过程涉及到两次货币兑换。在目前人民币升值的大背景下,就对投资收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国内的投资者是非常不利的。
  所以,投资者在选择投资品的同时,应该关注更多的因素,包括宏观经济、通胀以及汇率等,在不同的投资品之间作出选择,而不是盲目轻信"保本"。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