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不相信眼泪,国际化对跨国公司也是一道难解的命题。百思买黯然退出中国市场,为还在跃跃欲试试图进入中国的外资零售企业,以及在国内已经建立庞大电器帝国的"美苏"今后如何走出国门都敲响了警钟。 市场不相信眼泪,国际化对跨国公司也是一道难解的命题。百思买黯然退出中国市场,为还在跃跃欲试试图进入中国的外资泛零售企业,以及在国内已经建立庞大电器帝国的"美苏"今后如何走出国门都敲响了警钟。在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大都市商业物业价格居高不下的今天,外资零售企业再度大规模进入中国实际上已经面临高门槛。 近日,百思买撤出中国市场的爆炸性新闻充斥媒体,其中不乏揶揄的描述:入华5年开店9家,创造了"蜗牛"速度记录,终因"水土不服","最后将其战略收缩路线发挥到了极致",作为美国最大电子产品零售商的百思买品牌正式告别中国市场。 其实,最近以来,外资零售企业似乎就进入了多事之秋。沃尔玛、家乐福被曝光价格欺诈,惊动了商务部。而中国政府官员的正式表态又让外媒纷纷猜测中国政府是否在"有意识、有组织地"限制外资零售商在华的发展。此外,一些欧美在华的零售巨头,如家得宝、百安居也传出因经营不善、不断收缩门店的消息。日本电器零售第一品牌的山田电器,以及德国麦德龙集团旗下的欧洲最大电子产品连锁品牌万得城在中国市场也始终是欲进而退,"犹抱琵琶半遮面"。 人们不禁要问,外资零售怎么了?真的是中国经营环境"逆变"了,还是他们自身出了问题? 启示一: "生不逢时"败走麦城 2月23日,在接受专访时,第一零售网创始人、龙乐浩柏集团总裁丁利国先生表达自己的观点:百思买退出的真实原因还是市场这只无情的手,不是因为其经营模式存在问题,而是由于其决策缓慢,错过了大规模在中国扩张的良好时机,可谓"生不逢时"。 家电行业专家刘步尘表达了类似观点:百思买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中国发展模式;且其大规模扩张的时机没有把握好--彼时,国美和苏宁已经完成在全国的布局,留给百思买的空间已经很小。另一位行业专家罗清启则认为,百思买的问题在于"还不够强大","不是一家主导型企业"--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逊色于对手。 丁利国分析说,百思买在2005年通过收购江苏五星电器集团进入中国市场,准备采取双品牌战略,即保留这一本土品牌,同时引入百思买自己的品牌,推广其精细化店面经营模式。但一直到2008年岁末,百思买才开始发力,"一口气"在上海连开6店。这个时候,中国的地产热达到高峰,物业租金高企,而其店面数量与已经达到千店级、并几乎垄断内地市场的国美、苏宁两巨头相比可谓霄壤之比,在规模经营上已经没有任何优势可言。而没有规模就难有效益,加上美国本土因金融危机开始出现经济衰退,百思买无暇自顾,继续拓展中国业务带来的亏损无法承受,最后只能选择撤出。 "百思买退出的消息来得很突然,有些遗憾。但其代表的中国家电零售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不会改变,"丁利国谈到。与"美苏"粗放式经营模式不同,百思买为追求个性化购物体验的年轻一代消费群体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让消费者能享受到高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乐趣。实际上,迫于百思买模式的潜在威胁,国美和苏宁早已经在尝试"生活馆"。 没有了百思买的"鲶鱼效应",外资电器连锁的威胁不再,"美苏"是否就将安然享受双巨头垄断所带来的利益呢?丁利国否认了的这种猜测。他说,今后二者仍将面临愈加成熟的消费者的选择压力,而真正的威胁来自网上零售业的蓬勃发展。启示二:高价物业对外资已筑起"壁垒" 虽然百思买、家得宝和百安居均遭遇"滑铁卢",但外资在国内大卖场(零售连锁超市)领域依旧占据市场绝对优势地位,可谓春风得意。这是否就是他们肆无忌惮地"压榨"供应商,并频繁传出零供关系紧张的缘由?与此同时,是否也是因为中国制造业"发达",而服务业相对发展滞后? 丁利国分析,从全球看,商品都供过于求,多家供应商共同竞争同一个零售商的局面都存在。也就是说,由于一个区域内的零售超市数量总是有限,商品供应的增长总是超越零售卖场面积的增长,零售商一般而言都处于强势地位。只有当某种紧俏商品供不应求时,双方的角色地位才会发生倒置和逆转。 他认为,在人民币不断升值走强、美元相对贬值的今天,中国大都市商业物业价格昂贵,通货膨胀之下人力成本也上升,这对外资零售再度进入中国实际上已经"筑起了一道非常高的壁垒"。 丁利国戏称"美苏"是时代造就的"幸运儿"。前些年,它们不仅设立各种名目收取进场费、通道费,而且通过挤占、延付供应商货款去投资商业地产,因恰逢中国地产牛市而大获其利;现在,"家电下乡"运动如火如荼,它们又抓住了抢占农村市场的历史机遇期。但一旦商业地产红利消逝,剩下的还是要靠"真功夫"了。 他认为,目前"蠢蠢欲动"的德国万得城,以及日本的山田电器都将面临同样的难题,它们即使打算豪赌一把、大规模进入,但必定没有太大发展余地了。 "现在时代变了,不差钱的中国企业四处寻找投资机会;相对而言,欧美跨国公司因饱受经济衰退打击而财力见拙,外资零售巨头已经不可能像当初家乐福进入中国的时候大把烧钱了。"他说。 启示三:中国零售商跨出国门当三思而行 家电专家刘步尘谈到,百思买的离场给中外电器零售连锁企业同样是个警示。 他说,来自日本的山田电器与百思买一样,都是本土市场的第一品牌,但前者的逡巡不进也正折射其矛盾心理。近些年,苏宁高调东进收购日本LAOX,国美将香港镭射纳入囊中,两巨头在国内市场大打出手、拉锯频仍的时候,也在觊觎国际(境外)市场。当然,百思买在中国水土不服,难道美苏"走出去"就能一帆风顺?实际上,国际化不仅仅是外国企业的命题。 丁利国认为,苏宁在日本投资不大,纯粹是个尝试,因为一直未见到其后续行动。 "中国家电零售企业都面临一个很纠结的问题:要不要走出国门?政府一直在鼓励中国企业跨国经营,但真正成功的微乎其微。" 他认为,"美苏"们不可能将其在国内的"成功经验"和经营模式复制到国外,尤其是在发达市场。想拖欠供应商货款、压榨供应商几乎不可能。 海外扩张对所有中国企业都是难题。国外的法律、用工制度、经营环境与国内可谓天差地别。中国企业的经营将面临强大工会的挑战,开新店也必须看社区居民的投票能否通过。"中国企业现在最棘手的难题是跨文化的管理,以及跨国经营人才的匮乏。中国企业真正实现跨国经营,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丁先生最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