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当越来越多的人过上宅生活后,快递给不给力,也成为与柴米油盐挂上等号的民生问题。 正是看到了这种重要性,国家邮政管理局近日发文,要求快递公司照常营业,并要求各地邮政管理部门加强监督。尽管这一发文引起了社会舆论的广泛讨论。很多人都在质疑:"这一纸公告能起多大作用?"但对我们消费者来说,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目前我国的快递行业,就真的没办法缓解一到假期就爆仓、停运的毛病了吗? 但事实上,以中国快递行业的发展态势来看,笔者认为,至少这几年无法得到很大改善。 因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快递行业跟着迅速扩张。然而有饭吃固然好,但太多了也是个麻烦事。前者的发展速度远远快过后者,甚至可以说,这几年,后者都是被前者拖着奔跑的。为了应付市场快速扩大的需求,快递企业每天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应付迅猛上涨的业务量,几乎所有快递企业全年满负荷运转,至于业务素质、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等,几乎都只能靠边站。 快递企业自身也很难停下来喘口气,反省一下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了赶上电子商务的发展步伐,多数快递企业选择了加盟的运营模式。这种方式灵活,能够快速占领市场,并且成本相对更低。凭借这一模式,民营快递扩张迅速。 然而,这一模式也给他们接下来的发展带来一定的瓶颈。商人逐利,天经地义,只是关乎民生,社会逐渐要求企业要有社会责任感。但加盟商却不管这些,他们最关心的,只是这个月是否亏本。尽管申通、圆通等一些快递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点,开始逐步铺设直营的网络渠道,但在偌大的中国要建起相对健全的网络,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之前,消费者还需忍受快件不及时、丢失甚至掉包等一系列窝火的事情。 快递企业最大的成本压力,来自人力和运力。因此,有人建议,它们应当大量引入机械作业,减少对人力的依赖。这样,"假期病"的症状会减轻很多。然而目前,除了国有企业邮政速递物流公司和外资背景的顺丰速运,几乎所有民营快递企业都无法做到这一点。一套机械分拣设备,动辄数千万元。对于资本不够雄厚、发展没几年的民营企业来说,确实是笔巨大的开支。 而在运力方面,也不可能做到像通信行业和电子商务一样的发展速度。因为快递企业的本质,是实物传递,不可能靠一次性投资就获得巨大成效。同时,快递行业最重要的运力,并不是快递企业一家说了算的。例如运输的过路费用、燃油费用,又例如,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建设。物流成本算的是整个社会的成本账,单靠快递行业单方面的努力,所起到的效果必然有限。 快递企业不妨另一角度看这个问题,现在也是快递企业提升的一个契机。笔者建议,不妨多引进社会资本,不再局限于民营企业的小打小闹,而是放眼中国日益蓬勃的电子商务市场。毕竟,有钱才能办大事,更何况是关乎民生的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