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酒店服务员王爱侠:再见,大城市我不想再住铁皮屋
查看完整版本:酒店服务员王爱侠:再见,大城市我不想再住铁皮屋
2010/12/31 19:35:12

  在青岛打拼十年,一旦决心离开,王爱侠心中有许多不舍。

  "我家乡有老人、儿子,这边有丈夫、女儿,逢年过节两边我都牵挂啊!但现在,我想回去,家乡即使再穷,也能过上比这里安稳的日子,我不想再住铁皮房。"
  王爱侠 江苏省徐州人,40岁,小学文化,2001年随丈夫来青打拼至今已有10个年头,卖过煎饼,现在青岛市中韩片区附近一家酒店做服务员。儿子在徐州上班,女儿与青岛本地小伙结婚。
  走,还是不走? 就在12月初,随着青岛市东韩片区旧村改造,王爱侠不得不第四次搬家。 在青岛打拼10年,一直不变的1000多元收入,越来越高的房租和4次拆迁搬家通知,让王爱侠不得不做出一个决定---回老家。 伴随青岛市今年19个城中村改造,一个又一个农民工寄居的铁皮房消失了。但在今年,又有22.7万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农民工投入到青岛的各行各业。王爱侠知道,她的离开,只是许多迎面走来的农民工兄弟姐妹中的一个背影。对于来青寻梦的滚滚农民工大军来说,他们的未来将身归何处?
  回家
  "大家都想走了,来青岛干了这么久,也想家了。据说这里明年也要拆迁了,再也找不到比这更便宜的房子住了。"
  一排排二层简易房构成整片的社区和一条条小巷,楼上楼下紧挨的房门前都是一个个小铁锁,还有关紧的木头窗子,几个开着的房门上写着"租房"、"开水"、"长途电话"……沿路堆放着垃圾,几个行色匆匆的年轻人从小巷穿过。从小巷仰头望去,隐约可见许多高层住宅。 这是青岛市崂山区和李沧区交界的中韩、东韩片区,也是青岛最大的农民工集聚区。早晨,这里的房门陆续打开,穿着各式工装、操着各种口音的人拥向公交车站,傍晚才回来。随着中韩片区明年进行的旧村改造,这样的场景将不复存在。 25日,在中韩社区,在酒店打工的江苏人、43岁的王翠娥正趁着午休时间洗工装。她说,如果衣装不整,老板会扣工资的。
  这间不足5平米的小屋,是老板花350元租的,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室外气温-5℃,屋里最多只有3℃。屋子里挤了三张二层铁床,还有一张桌子、一盏5W的节能灯。夏天,这间小屋要睡四五个女工。 "大家都想走了,来青岛干了这么久,也想家了。据说这里明年也要拆迁了,再也找不到比这更便宜的房子住了。"王翠娥说,她正与老乡王爱侠商量,过了年就回老家徐州。 今年40岁的王爱侠说,虽然她已经在青岛打拼10年了,但是留在青岛的想法却越来越淡。 "我们是2001年来青岛的,眼看着青岛越变越漂亮,但是我们能容身的地方越来越少,现在我想回去,家乡即使再穷也能过上比这里安稳的日子,我不想再住铁皮房了。"
  铁皮屋
  "我们每次搬家,都是因为拆迁,你说怎么办?"王爱侠说,青岛越来越漂亮,但他们能住得起的板房却越来越难找了。
  2001年,30岁的王爱侠与丈夫一起从江苏徐州老家来青岛打工,落脚在如今宁夏路广电大厦后身的田家村中。 "那时田家村还有菜地,我们租下一间铁皮房,一个月90块钱,我俩摊煎饼,到儿童公园早市上卖,两毛钱一张,后来就批发卖给小超市,那时每人一个月能挣1000块钱。"王爱侠说,10年前,青岛物价并不贵,日子还挺滋润的。 但只过了两年,城中村改造便从市南区向市北区延伸。2003年,王爱侠和丈夫搬到了离市区稍远的徐家东山附近的徐家村。同样是铁皮
  房,房租从90元涨到了140元。 2005年,王爱侠两口子搬到了四方区的双山,铁皮房房租涨到180元;2007年,她又和丈夫"转战"到东韩,房租每月240元。 最近,划入旧村改造计划的东韩也拆迁了,王爱侠不得不把家安在更远的李家村。但房东告诉她,李家村最多撑一年,明年也要拆迁。 因为青岛的马路市场一个个减少,超市也不再需要手工制作的煎饼,王爱侠的丈夫不再摊煎饼了,而是当上了快递员,王爱侠则在中韩附近一家酒店端盘子。每天早晨7点,丈夫便开着摩托车送货,晚上8点多才回家;王爱侠每天早8点上班,晚9点半下班,中间休息两个小时,一个月只有两天休班。虽然同处一市,王爱侠和丈夫却是聚少离多,丈夫除去油钱和通讯费,每月只能赚2000元左右,而自己每月的收入仍然是1000多元,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过得去了。 "我们每次搬家,都是因为拆迁,你说怎么办?"王爱侠说,青岛越来越漂亮,连中韩这样偏僻的地方,现在也盖起了高楼大厦,但他们住得起的板房却越来越难找了。 10年间,4次搬家,王爱侠说,她搬怕了,而当初期待在青岛安家的她,如今已彻底没有这个想法了。"现在连中韩周围的二手房都每平米1万元以上了,我和丈夫一年才能攒下4000多块钱,买房子根本不用想了。" 2010年,王爱侠刚满20岁的女儿在青岛谈了一个男友,准备出嫁了,而丈夫也希望继续在青岛打拼,但父母和儿子都在徐州老家。"家乡有老人、儿子,这边有丈夫、女儿,逢年过节,两边我都牵挂啊!"王爱侠说。
  过客
  如果医疗、住房这些待遇,以后自己的丈夫、女儿在青岛都能够享受的话,这些年她在青岛的打拼也值得了。
  伴随着中韩片区这个青岛市最大的城中村即将拆迁消失,不知道还会有多少在青岛打拼的外来务工者也萌生去意。虽然青岛市今年最低工资标准从760元调高到了920元,最近还为新农合立法,将允许外来务工者跨地报销医药费,但对于高涨的CPI、飞速的城市化进程而言,王爱侠们感受到的,仍是一个外乡人的漂泊感。 她说,多年来,自己生病后从不敢去大医院。"在这里打一个吊瓶要七八十元,回我们老家只需要二三十元。"青岛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统计,2010年1到10月份全市新增就业56.6万人,其中外来农民工22.7万人投入到青岛的各行各业。 随着青岛市区剩余的19个城中村陆续拆迁,市区内月租金二三百元的板房将无处可寻。今年,城阳区开办的能够居住2000多名打工者的农民工公寓及其集求助、住宿、职业培训为一体的运营模式引起了社会关注,而月租260元的夫妻间、单人每天1.5元的房租也让农民工青睐。 "我这几年去过五四广场、栈桥、八大关,还去浴场游泳了。如果在青岛留不下,那我就算是一个游客,景点都看过了,就该回家了。"王爱侠笑着挥挥手。她说,如果医疗、住房这些待遇,以后自己的丈夫、女儿在青岛都能够享受的话,这些年她在青岛的打拼也值得了。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