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您怎样看待2010年的经济形势?复杂?对,就是复杂!年初****总理就说了,"今年是中国经济最复杂的一年"。事实证明,温总理说对了,年初他就以敏锐的眼光看到了这幕经济大剧的走势和结局。 眼看2010年即将成为过去时,回看这一年的经济表现,还真脱不了"复杂"二字的干系:全球经济复苏与否扑朔迷离,该退出还是继续刺激争论不休,美欧需求增长缓慢,失业率依旧居高不下,进而传递到政治层面,增加了国与国协调的难度;中国经济仍未走出困局,外需萎缩、内需不振困扰实体经济,财政收支失衡,地方融资平台风险加大,该回收流动性还是继续增加颇为矛盾,产能过剩结构性问题仍进展乏力,楼市泡沫继续累积,调控投鼠忌器……种种困扰投射出来,最直接地体现在货币上,进而推高CPI,加剧价格上涨和通胀预期。 倘若把阻碍发展的力量概括为"反发展"的话,2010年的中国经济,就是一幕"发展"与"反发展"相互争斗的情景剧。假如其主角是通货膨胀,那么流动性过剩、人民币升值和贸易摩擦、经济结构调整、房地产调控等配角合演了这场"最复杂"的大戏,其中"上海世博会"友情客串了该剧目。 主演是通胀: 豆你玩到苹什么 通胀压得百姓吃不消 先看个段子:绿豆涨价被戏称"豆你玩",大蒜涨价被戏称"蒜你狠",生姜涨价被戏称为"姜你军",糖涨价被戏称"糖高宗",苹果涨价被戏称为"苹什么"。 这个段子看起来有些戏谑的成分,但其大体上来源于生活。"豆你玩"这些带着灰色幽默的词汇,正贯穿了2010年的全年,也生动地展现了急剧的价格上涨在民众和媒体中引起的情绪。这些词汇,应该被评为2010年最受报章热炒的年度词汇。 大众情绪敏感的根源,在于真切地体会到了涨价对生活带来的影响。统计显示,过去半年内,全球小麦和玉米价格涨了57%,大米涨了45%,糖涨了55%,大豆价格涨到过去16个月来的最高值。同时,中国政府公布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事实: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5.1%,居民消费价格环比上涨1.1%。其中,11月份食品类价格对CPI上涨的"贡献"率高达74%,居住类价格"贡献"率为18%。 涨价潮先从大蒜发威。去年底开始,市场就疯狂炒作大蒜,蒜价一度疯涨超过100倍,之后是绿豆、生姜、白糖、食用油、蔬菜、苹果等等,陆续涨价成为媒体热点。这些关系到居民生活的产品涨价,带来的冲击不言而喻,所处的上海,近期菜价也是一涨再涨,连出租车司机经常谈论的话题也与涨价相关。而更受市场关注的房价,年初也出现上涨势头,后在多种政策组合拳的重压之下,价格大幅上涨被遏制,但仍有不少地方有缓慢上涨的情况出现。 是什么导致本年度持续的价格上涨从而推高了通胀预期呢?对比,学界尚无定论,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从经济学角度看,通胀主要是一个货币现象,也就是说现实中的货币量超出了实际需求量从而推高价格,至于炒作等推高价格的现象,大多是货币超发的附带因素。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复苏的同时,银行开始实现宽松的信贷政策,也导致大量资金流向上述领域(股市也吸纳了不少),现实的流入和对流入的预期又拓宽了炒作价格的可能空间。 就外部而言,美国狂印钞票直接导致美元贬值,而第二轮量化宽松政策更加强了对美元超印的预期,从而通过原材料等传递过来,进而又增大了抑制通胀的难度。略作统计得知,今年以来天然橡胶、棉花、白糖、棕榈油等基础商品价格都"涨疯了",天然橡胶价格进入"3万元时代",从2001年的450美元/吨涨至2010年的4000多美元/吨,涨幅接近9倍。 这还只是个开始,价格上涨正在侵蚀着居民的生活水准。《广州日报》曾过一个汤婆婆的例子:33年前,四川的汤婆婆往银行里存了400元钱,当年这笔钱能买1套房子、400斤猪肉、1818斤面粉、727盒中华香烟或50瓶茅台酒。今天,汤婆婆取出这笔钱,连本带息835.82元,仅够买420斤面粉、69斤猪肉、40盒中华香烟或1瓶茅台酒。汤婆婆不是个案,她代表着大多数中国居民的生活体验。目前的价格上涨和通胀预期还只是开始,如何能在通胀压力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最佳平衡点,考验着政府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