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feiyu
2010/12/24 18:17:40
在"通胀预期"成为经济热词的2010年,如何投资理财减少通胀的冲击成了摆在投资者面前的难题。常言道:"你不理财,财不理你。"2010年的理财产品市场虽然不像往年一样风光无限,却也顶着"稳健"的代名词紧跟市场需求,同时吸引了不少投资者。 数量为王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近年来迅猛发展,特别是进入2010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寒气逐渐消散,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增长的步伐不断加快。据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末,共有117家银行发行9042款理财产品,这一数量早已超过2009年全年发行8617款的规模。而在收益率方面,今年以来到期的逾5000款产品中,有268款产品的收益率进入了年化收益率4%(含)以上的较高收益率产品排行榜。不仅如此,相比2009年下半年就有逾百款银行理财产品未能兑现预期收益率,今年前10个月仅有38款产品上榜,成绩回升明显。同时,银行柜台上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宣传彩页,银信、银保、银行理财产品等层出不穷。银行的"金字招牌"招徕了更多的非金融机构加盟合作,老百姓在投资理财时也有了更多的选择。 误导销售频现 "误导销售"、"难以跑赢CPI",不仅银行自有的理财产品出现此类情况,银行及其他机构合作开发的产品也"状况百出"。虽然大部分理财产品达到了预期收益,但多达七成以上未能跑赢CPI,有的银行甚至连定期存款利率都没能超越。 让投资者颇为无奈的是,大部分未达预期收益的产品大都来自投资者较为信任的大型银行。据此前的公开资料显示,14家银行的38款理财产品到期未能兑现预期最高收益率,同时,投资者向监管部门投诉不断,质疑某些理财产品涉嫌信息披露不明,超募、放大操作风险和违约。特别是银保合作理财产品就经常出现"存款变保单"、"高收益忽悠客户"的情况,而银行及信托公司开发的银信产品也因为在销售过程中没有提示客户信托贷款的高风险,而让客户承担了不必要的损失。与此同时,自9月以来,CPI数据不断走高,特别是11月CPI同比上涨5.1%,创28个月新高,但到期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却无法跑赢单月CPI。另据统计,今年到期的3500多只银行理财产品中,仅有44只理财产品到期年化收益率超过5%,超过4.4%的也不到70只。 市场"被规范" 理财产品花样繁多,使得市场一时有些混乱,投资者不仅分不清什么产品适合自己,更辨别不出风险几何,所以2010年注定也是理财产品市场规范整顿的一年。上半年监管机构在整合了投资者投诉后列出细则,先是不断向银行发布理财产品规范提示,又在7月份银信产品传出被紧急叫停的消息,随后8月12日,银监会正式发布《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信托公司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余额占该业务余额比例不得高于30%。如此一来,不仅信托公司结束了以往的"辉煌",银信产品发行数量特别是房地产信托业务猛然由每月的上千款发行量骤减为几百款甚至几十款,直至12月初,监管层仍然紧盯信托公司要求其自查风险。 随后,"储蓄变保费"、"存款变保单"的银保产品也进入了监管层的视线,银监会11月初颁布新规,要求12月底前银行网点内必须全部"肃清"保险驻点销售,每家网点实行"1对3"的合作模式。 阵痛后重生 2010年的理财产品市场可以说经历了阵痛后的重生,此前受到规范的市场并没有因此一蹶不振,反而激励了新产品的开发。此前银信合作产品以及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是商业银行的"主打产品",但就在"银信新规"下发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品种逐渐丰富,侧面推动了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创新。分析人士表示,未来商业银行会开发新的品种,比如通过质押式回购的杠杆操作,套期保值、ETF套利交易、股指期货套利等产品可能都会纳入到新产品的投资标的之中,理财产品的风险层级也更为丰富。 同时,信托公司也开始转型,要变"信托制造"为"信托创造",不局限于"通道"而是真正的"受人之托,代人理财"的平台。银保产品亦是如此,不局限于此前的现金分红、送保险等模式,而是根据特定人群量身定制产品。对于银保产品的潜在风险,在宣传彩页上也进行了详尽的描述。银行自有开发的理财产品则紧跟市场形势,多元化合理开发配置产品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