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feiyu
2010/12/23 1:58:38
人云亦云 最近,关于酒席的几大猫腻被曝光,年底酒席市场看似畅旺,却似乎藏有不少隐忧。 换菜名提价,酒席猫腻之一。对于操办婚庆的人们来说,"吉祥如意"这四个字要渗透到每个环节,当然包括菜名。市面上好菜名的行情似乎不一,少则数十元,多则数百元。不过酒店并不会单独收取菜名的价格,因为名不正言不顺,不过他们仍然看中了这一市场需求。比如有消费者发现,婚宴上的一道"百年好合"需要38元,而普通菜单上这道实为西芹炒百合的菜则只需要28元。取个吉利名,价格翻个个,这在酒店婚庆市场中并不鲜见。 只卖套餐,其为猫腻二。在酒店的推广中,婚宴酒席的套餐占据主要的位置,而事实上,部分酒店在销售过程中,也是只卖套餐,打包出售宴席,而不提供零点的服务。而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显然不公平,只能接受酒店预先设定好的菜点、酒水,没有选择和自主的空间,而酒店正是利用这一潜规则,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从中谋取私利。 酒席偷工减料,其为猫腻三。鱼丸变藕丸,牛肉改猪肉,20人份的菜变成只够16人吃,这种情况在酒席中并不少见。一方面很少有人会核对酒席上的菜式是否和当初菜单上的一致,另一方面,酒店方亦存有侥幸心理,趁机偷工减料而企图不被发现,以此获取利益。 实际上,中国文化中的酒席,意义远不只相聚用餐这么简单,而正是因为它所附带的其他实际意义之丰富,那么餐桌上无论是山珍野味,还是珍馐佳肴,是饕餮美味,还是味如嚼蜡,这与饭桌上所进行的其他事情相比便显得不那么重要。酒席上走一遭回来,有人为结识朋友,有人为把酒言欢作乐,有人则是图个热闹,有人就纯粹是尊崇了礼俗,不得不摆酒,或不得不参加酒席,食物的味道往往是最后才被考虑,食物的寓意、价格、名字、档次则要来得重要的多,至于最终品质如何,是否兑现了当初与酒店方定下的承诺,这些或是一时兴起才考虑的因素之一,而远远称不上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不过,如果我们将这种酒席中出现的种种商家潜规则或是猫腻,完全归咎于文化,这也有失偏颇。事实上,我们在杜绝酒席、宴席猫腻的根本办法还是需要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一方面保障自身权益不受侵害的同时,还需要多留几个心眼,看看酒席中的菜肴是否按照协议中所定的那样,当然事前的协议则越细越好。更为重要的是,鉴赏美食美酒是酒席文化中的一部分,我们或许丢不掉一上菜就敬酒的习俗,然而能将一部分精力分给菜肴上,或许人们对饮食的要求也就不会低到连菜品被换也不自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