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一座城市十年物价样本 看10美元在国外能买啥
查看完整版本:一座城市十年物价样本 看10美元在国外能买啥
2010/12/3 3:52:16
  这是一座省会城市十年来的物价样本。
  2000年,好大米1元/斤,100元能买到100斤好大米;
  2010年,普通大米2块多/斤,100元只能买到40多斤大米。
  2000年,当电焊工、月收入870元的田小明从来没觉得物价贵过,生活很轻松;
  2010年,仍然当电焊工、月收入已涨到3000元的田小明却开始抱怨什么都贵了,生活的担子越来越重。10年间,物价上涨了多少?也许我们无法用精确的数字计算出上涨的百分比,但我们用一组组真实的100元的通胀故事,则可以更为直观地感受到物价上涨所带来的变化--如今的100元,只能与10年前的50元等值。
  2000年
  50元够两人下馆子
  2000年,来自湖北的陈影正在吉林工业大学(现称吉林大学)读书,读大三。
  2000年的11月,老家的叔叔来长春出差,特意到学校里看他。"叔叔来的那天雪下得特别大,他本来想带我吃顿好的。但是雪大路不好走,所以就在学校附近吃了一顿。"陈影说,现在他还记得当时吃饭的饭馆地点在学校的南门,具体名称不记得了,只记得饭馆很干净,环境挺不错的。他们要了两碗面,四个炒菜,两荤两素。面条是3元一碗,挺大的一碗,里面还有好几块红烧肉。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平时吃面条,大概也就2块钱一碗,而且没有那么多肉。这些东西一共花了不到50元。跟叔叔吃完饭,他在饭馆附近花8块钱买了10斤苹果。当时他还觉得,10斤太多了,吃不了。
  2010年
  两人下馆子花92元
  2010年11月初,陈影的大学同学来长春出差,陈影在长春汽开区他住的宿舍附近一家中等消费的饭店请同学吃饭。他和他的同学都爱吃面,所以他们也点了两碗面,四个炒菜。但是面条的价格已经变成8块钱一碗,里面没有几块肉。他还感叹,这家面条价格还算可以了,前两天他去了一家面馆吃面条,10块钱一碗。四个炒菜也是两个肉菜、两个素菜。但是结账的时候,陈影支付了92元。前两天陈影去他家楼下的小超市买东西,看见好一点的红富士苹果,平均都要5块钱左右,最贵要7块钱一斤。有一堆苹果写着正宗国光苹果,单价是4块钱一斤。他买了2斤,味道却跟当年完全不一样。
  2000年
  1斤大米一元钱
  "现在钱越来越不值钱了,破开100块钱上趟超市出来就没了。"说这话的是54岁的长春市民张云霞,她对物价上涨的感触很深。张云霞说,2000年的时候9毛5到1块钱就能买一斤大米。"原来到饭店吃顿饭,三四个人几十块钱就能吃得挺好。那时菜品也不如现在这么多,2000年那会儿到饭店必点的菜一定有锅包肉,一盘五六块钱,100块钱至少能吃16盘,而当时的肉价也就5块钱一斤。"张云霞说。根据张云霞的说法,她老伴自从结婚以来就有抽烟的习惯,所以她经常会给老伴儿买烟,"我印象很深刻,2000年的时候,一包人参烟2块钱,当时我老伴儿差不多一天就一包,一个月下来至少得20多包,100块钱就能买50包。"
  2010年
  米价翻了一倍多
  让张云霞感受最深的是大米价格的上涨。"最近一段时间,大米价格不断上涨,前两天买大米的时候涨到2块多钱一斤了,100块钱连50斤都买不来。"上涨的菜价更是让张云霞接受不了。"西红柿3块钱一斤,菠菜2块5,蒜薹5块,最贵的就是韭菜,现在已经涨到4块钱一斤了。现在的物价实在是太高了,破开100块钱,去趟超市出来就没了。"她说,现在买几个菜基本上就要十几二十多块钱,顶多能吃两三顿。现在,张云霞在2000年时买的2块钱一盒的人参烟已经买不到了,普普通通一个牌子的香烟一包就得6块钱,100块钱只能买16包。2块钱到6块钱,短短10年间,一包香烟的价格就直线上涨了2倍。
  2000年
  啤酒一块多钱一瓶
  今年47岁的王洪波,也在一片"涨声"中追忆过去的点滴。"这一辈子对酒的感情很深,特别爱喝啤酒,10年间价格变化还是蛮大的。"他说,2000年他喝的啤酒在饭店里卖1.5元/瓶,楼下的食杂店1.2元/瓶。王洪波还记得当时老伴给他买的一件夹克式羽绒服的价格。"当时我记得花了70块。摸着挺软和,穿着也暖和。"他说,当时老伴给他买回来之后,还美了一段时间呢。
  2010年
  还有这样的啤酒吗?
  现在,王洪波再也喝不到1块多钱一瓶的啤酒了。他说,现在随着啤酒市场的产业升级,一些本地产品牌被国内大厂家给收购了,现在比较畅销的一些啤酒,价格较十年前都涨了不少。王洪波说,羽绒服的价格涨得更是离谱。"我女儿前几天买了个短款小羽绒服,我一问,花了300多!"他说,这是10年前的4倍还多。不过,这还不是最贵的,他的女儿告诉他,商场里1000块钱左右的羽绒服有的是,300多的还是打过折的呢。
  "涨价不可逆转,只有快慢区别"
  "物价上涨",是全中国的老百姓近段时间最真实的生活感受。伴随着10月CPI再创新高,关于国家调控的一系列"猜想"也呼之欲出。但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树华表示,政府调控目前也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要么选择CPI增长,要么选择经济增长"。在物价遭到"千夫所指"的今天,即使两难,我们是否也该寻找一条合适的出路。
  观点一:货币投入超市场需求
  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郭树华说,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房价在涨、农产品在涨、其他生活消费品价格都在涨。而CPI的过分增长,根本原因就是货币的供给超出了实体经济的产出,其中也包含一些其他原因,比如热钱对价格的炒作。一种产品的价格涨上去了,其他产品便跟风,形成了价格上涨的连锁反应。目前CPI过分增长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货币贬值了,钱越来越不值钱了,居民的购买力下降了。
  蔬菜、粮油等农产品的价格上涨,也给城市居民中中低收入群体带来了生活困难。在云南省政协委员、云南财经大学经济制度与经济政策研究所所长朱启才看来,中国每一次CPI的急剧增长都是由农产品价格上涨引发的,所以政府必须建立短期和长期的机制和办法,应对过高的CPI。今年以来,全国陆续出现了绿豆、大蒜等农产品的价格飞涨,有人认为这是部分商人囤积产品、导致市场失衡所致。"其实从2007年金融危机开始,直至现在,中国一直处在一个物价飞涨的时期。绿豆、大蒜的价格飞涨,并非少数不法商人囤积就能引起的。虽然今年初云南的旱情对农产品的收成产生了一定影响,但物价全面上涨的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大量的货币投入,超过了市场的需求。通过以往的一些实例来看,我国每一次物价上涨,都是由农产品开始的。"朱启才说,中国的农业非常脆弱,属于小农经济,生产、加工、销售等许多环节都很落后,市场的供求一旦发生变化,农产品的价格就会直接影响到国内的经济。所以说,农产品的价格上涨,给市场带来的震动是很大的。
  观点二:调控处在两难境地
  对于货币过多引起物价上涨的说法,市民杨先生很不能理解,他认为政府完全可以调控、干预价格。对于杨先生这样的疑问,郭树华表示,政府调控处在一个两难的境地。
  "这是一个选择题,是选择CPI上涨还是选择经济增长。应对CPI上涨,要靠国家政策收紧,但政策又不能全面收紧,全面收紧会造成经济的二次探底,失业人群增加,而失业的人没有收入,就更不敢花钱了,经济就更上不去了。经济发展主要还得依靠消费,消费水平的降低会使经济进一步衰退。所以就存在控制CPI与刺激经济复苏的两难选择。经济的高增长与CPI的高增长是并存的,因为经济的高增长,很大程度是靠资金的注入。"郭树华说。
  "在控制CPI的同时也不能将经济复苏的工作搁置,并且我国原本失业率就居高不下。"郭树华说,CPI增长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控制,难就难在我们所面临的问题都是需要中长期才能解决的。政策上不能全面收紧,国家能做的主要就是从货币上入手,控制货币的发行量以及调息。货币政策收紧带来的经济下滑,也只能靠多立几个项目,让失业的人有活干。政府干预价格在短期内会起到一定的调整作用,但这种手段只是权宜之计,不能长期使用。政府对房价、农副产品的控制只能是在短时间内进行,像冰冻灾害时期限制物价,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办法,市场经济就应该把价格放给市场自己调整,如果政府长时间控制物价就是计划经济了。控制价格过快上涨是对价格的一种扭曲,长时间控制之后一旦放开,就会迅速上涨,因为其迟早是要放开的,这就像弹簧一样,越用力按下去,放手后它就弹得越高。
  观点三:涨价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粮价、菜价直接关系到每一名老百姓的生活,但影响最大的还是那些城市中的中低收入家庭。朱启才说,目前,政府虽然提出了农业减税的政策,但依然不能改变我国小农经济、小作坊式的农业方式,对规模性的农业发展支持和投入还远远不够。所以,一旦遇到自然灾害或出现对经济产生影响的变化,农业就率先发出警报,带动物价全面上涨。另外,在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中,农民生产积极性并不高,辛辛苦苦种一季的粮食,收入还不如到城里打一个月工,所以,他们放弃了种植,涌入了城市。随之而来的是,耕地面积的大量缩减。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必须经过物流运输、税收等过程,到了批发商和零售商手中价格已经大大上涨,最终的价格还是落在了购买农产品的市民手中。朱启才说,在西方发达国家,土地上的产品价格也很高,但是,因为他们的生产呈规模化、集体化,所以,农业变化给国家经济带来的影响不是很大。
  "价格上涨反映到居民身上就是购买力下降,而这其实是因为工资上涨的速度跟不上物价上涨的速度所致。"郭树华说,对于工资收入的调整,在十二五规划中有所体现,就是要加强收入分配的平衡。但是,收入分配平衡又存在一个如何落实的问题,对于公务员的工资,依靠财政拨款国家可以直接控制,而对于公务员以外人员的工资,国家不能直接接触到,就可能难以得到切实的提高。改革的关键在于均等,而这在我国也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的,也要阶段性的进行。
  在郭树华看来,物价在未来还会持续上涨,在政府加强控制的情况下,物价上涨就会慢一些,涨价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只是快慢的区别。"此次物价上涨可能会持续3到5年。"郭树华说。
  应对涨价三字"戏"言
  宅
  王女士目前在家休假,她本来每月2000元的工资,因为休假只能拿到一半,面对越来越高的物价,她老公每月不到4000元的工资也是疲于应付。本来就是个宅女的王女士,这下让全家人都跟着她宅了起来,以应对物价。宅的好处是,每天窝在家里,消费的项目就只剩下吃喝了,每个月外出吃饭的700多元省了,衣服不用买了,省下很大一笔,更减少了突发消费事件的发生。这样不但扭转了财政赤字,不需要父母贴补,还会小有剩余。
  辞
  高女士每天在外奔波忙碌,每月的工资有2000多元。但就是为了这2000多元钱,家里的孩子无暇顾及,光奶粉每月就要耗去一千多元,再加上尿不湿、衣服等,每月她都要在孩子身上花很多钱。高女士算了算,像她孩子这样的年龄,每天吃一顿奶粉就可以了,因为她上班没人给孩子做饭,奶粉钱多出1000元,尿不湿、衣服多出200元。如果高女士不上班,这些钱都省了,并且每个月在外吃饭、乘公交车,购买其他用品的钱也会省去500元。这样算来,只要高女士辞职回家带孩子,比在外面赚钱还要省钱。
  蹭
  蹭是苏小姐的战略,"在家蹭父亲,出门蹭朋友"。苏小姐是一家公司的接线员,早上6点多钟就要起床赶公交车,中午不能回家,晚上回到家已经天黑。月收入1300元的苏小姐说,这样的情况让她没办法不蹭,她每个月要交给家里500元的生活费,上班的时候如果蹭不到,她早上只吃一块米糕,中午只吃一碗米线,要6块钱,每个月有7天上夜班,这样就有7天不用花钱吃早点,但是有时候买不到米糕,那么就要买包子或者烧饵块,这样要多出4角到一块钱,一个月下来在外吃饭就是180元左右。苏小姐说,她自己不买衣服,衣服对苏小姐来说是大宗消费了,她全等着父母给买,不上班的时候就在家里吃饭。这样算下来开支也还是上面那么多,所以光蹭父母还不行,出门必须蹭朋友。苏小姐的男朋友比较随和,外出消费时,会照顾苏小姐的钱包,不让苏小姐掏钱。与朋友一起外出玩、吃饭,也多是朋友请客。但是,苏小姐说,这蹭可不是白蹭的,对朋友不能一味地蹭,没有任何的付出,这就要看平时的为人,不能让朋友被蹭得的心不甘情不愿。手拿10美元全球都能买些啥
  新兴经济体打响反通胀之战
  有调查显示,"涨"字遥遥领先成为我国网民心目中今年的年度汉字。而随着"国十六条"的发威,菜价近日终于有所回落。那么世界其他国家的菜篮子情况如何?我们拿着10美元替您到各国去"采买了一圈儿",发现其实打出"组合拳"力压物价的远不仅中国,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反通胀之战也已开场。而与之相反,在美国、日本等国的涨价情况却并不明显。
  新兴市场
  今年10月份,"金砖四国"中除了中国,巴西、俄罗斯、印度CPI涨幅分别达到了5.2%、7.5%和9.8%,大大超出了各预设通胀目标,其中印度食品价格涨幅连续52周超10%,引发了民众恐慌。
  印度可买2天食品
  一年前10美元可以兑换480卢比,现在仅能换到460卢比。一年前去趟小超市,460卢比基本可以买全一周的食品,现在拿着460卢比,大约只能买回够吃两天的食品。
  印度经济近年保持快速增长,但通胀却长时间侵蚀普通人的生活。这里到处可以听到当地人的不满之词。印度政府手忙脚乱,一年中连续6次加息,即便如此也没能挡住通货膨胀的步伐。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印度通货膨胀率为8.62%。10月份第二周的食品价格上涨幅度达到13.75%。印度通胀率长期处于两位数,其中食品价格连续52周保持超过10%的增长。据今年11月份的民意调查显示,食品价格上涨是印度人对未来半年的最大担忧。
  现在,孟买人均月收入4000多卢比(600多元人民币),较印度其他邦收入高些,当通货膨胀来袭后,人们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从百分之几到几十不等。尽管收入增加,但是今年由于物价增长过快,人们的通胀预期心理很强,幸福感大大降低。
  俄罗斯大学餐厅吃两顿
  10美元现在可以换到大约300卢布。俄罗斯地处寒带,很多水果蔬菜无法自产。以普通的西红柿为例,超市售卖的价格从本国自产的每公斤90卢布到欧洲进口的150卢布不等。在莫斯科,即便是价格很低廉的大学餐厅,一餐饭也需要150卢布。
  据俄新社11月15日消息,全俄罗斯社会舆论研究中心的民调结果显示,俄罗斯人最关心的问题是通货膨胀和酗酒,有56%的民众担心本国物价上涨过快。一位俄罗斯朋友抱怨说:"如果说我们的水费、电费、天然气费、公交车费等是一年涨一次的话,那么我们的物价则是一天一涨。"据俄联邦统计局近日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截至11月8日,俄罗斯通货膨胀率按年计算已达到7.6%。俄财长库德林10月中旬称,俄罗斯全年通胀可能比8%的官方预测值高出0.1至0.2个百分点。
  有趣的是,随着物价的攀升,贿赂公务人员的开销也在上涨,在莫斯科过去500卢布的小费就能"应付"普通的交通违章,现在这一价码已经攀升到了5000卢布。发达国家
  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虽然物价也在上涨,但涨幅并不大,当地居民对菜篮子沉重的感受不太明显。
  美国 CPI涨幅18年来最低
  在当今美国经济低迷之际,很多中产家庭紧缩银根,将购物地点从高档百货店转向沃尔玛超市。在沃尔玛超市里,一件中等厚度的绒衣价格9美元,一件T恤衫5美元,一条非名牌牛仔裤10到18美元,简单的成年人毛衣8到20美元。如果出外吃午饭,肯德基两块鸡加两份配菜面包的套餐6.99美元。一个火腿三明治加饮料的午饭,5美元也能解决。餐馆有15美元两人三道菜的晚餐,足够营养和分量。另外,小日用生活品也不算太贵,沃尔玛超市里容量约5升的电饭锅15美元,12杯咖啡器特价6美元,烤面包机10美元。
  美国普通家庭的年收入在5万美元上下,扣除各种所得税、养老金、医疗保险、住房按揭等,平均每月净收入不足4000美元。普通家庭用所剩的部分应付日常吃穿,还是能够很好地保证衣食无忧的生活,即使单亲家庭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在于生活必需品的合理价格。
  美国农业部的数据显示,2010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CPI)中,食品价格的增长率为0.5%到1.5%,是从1992年以来最低的一年。其中餐厅的食物价格上涨率为1%到2%。
  日本日用品价格两年无明显变化
  趁周末打折,留学日本北海道的小李,在"平民品牌"优衣库店用830日元(正好10美元)买到一件吊带背心和一条家居长裤。"一个小时的工钱没了。"小李说。课余时间在日本居酒屋打工做服务生的小李,每小时的工资为800日元。如果不买衣服,同样的830日元可在超市买到一本时尚杂志,或9瓶490ml的百事可乐。
  最近,由于气候异常,日本的部分蔬菜价格出现了上涨。但日本国民用于吃饭的钱占到收入的1/6至1/10,大多数日本人对蔬菜价格的上涨并不是很在意,只是自带饭上班的"便当族"队伍越来越壮大。日本总务省11月26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10月核心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率下降0.6%,连续第20个月下降。来日本两年多的小李,并没有觉得日用品价格和最初来时相比有明显变化。
  日本大多数的超市和药妆店都会推出积分卡,消费者购买日用品、化妆品的金额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以现金消费券的形式进行返还,让消费者往往会有很"超值"的感觉。
  ■专家解析
  美向世界输出通胀来拉动自身经济增长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所长陈凤英认为,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加重了新兴市场的通胀压力。美联储正在推行的量化宽松政策,令新兴经济体国家控制价格上涨的形势变得更加复杂。事实证明,美国的宽松货币政策中的6000亿美元没有流到实体经济中去,而是流到新兴市场中去了,经济出现了流动性陷阱。而掌握国际货币体系主导权的美国,正希望以向世界输出通胀的方式拉动自身经济增长。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