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weik88
2010/12/2 10:32:06
戴海飞,24岁,刚毕业半年。利用公司的设计创意,他用竹子造出一座"蛋形"小屋,作为自己的蜗居。戴海飞的公司位于海淀区成府路的一个大院里,在公司楼下,一座小屋像一颗巨大的鸡蛋,立在草坪上。小屋两米来高,麻袋拼成的外皮,看上去有些不起眼。"蛋壳"上,被掏出一个椭圆形的小门,没有锁。小屋的下边,装有轮子,可以挪动。 高房价压迫之下,民众的创意是丰富而精彩的。我们见过集装箱住房,也见过把桥洞改造成住房,还听闻过掘地6米建地下标间,蛋形蜗居的出现令人大开眼界,延伸了我们的想象。可以确定的是,只要房价持续高企下去,老百姓就一定还会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创意应对高房价。 蛋形蜗居,看起来像是充满想象的"行为艺术",实际上默然一思,则不免感到酸涩。它更是一种无奈,如果有华堂美屋居住,谁会花费心思造什么蛋形蜗居?因此,蛋形蜗居的出现,更像是对高房价的控诉,还是应对高房租的不得已之举,正如戴海飞所称,以其父母的工资水平,在北京买套房需要工作两三百年。"即使在北京租房,价格也让我难以接受。"北京房租确实挺高,在两三环内即便租一个一居室,每月房租差不多也要两三千。 当然,戴海飞总算有房子住了--如果说蛋形蜗居算房子的话,只是不知道他能住多久?这个独特甚至有些另类的蛋形蜗居,能有多长寿命呢? 这不是多虑!先前有媒体了类似的案例,"附近的房价每平方米5000多元,我们根本买不起。"为了给妻女挖地下居室,郑州市64岁的退休矿工陈新年整整挖了4年,挖出了50平方米的标间,准备"穴居"。但是律师称,"这样的房屋权益既得不到保障,也可能危及其他房屋的安全。应被责令改正并回复原状。"除了穴居还有箱居,前段时间,一篇名为《深圳最牛蜗居族:在不到30平方米集装箱内住7年》的新闻在网上蹿红,媒体后,引起人们强烈共鸣,然而,该集装箱的女主人对媒体的同情毫不领情,直称"严重失实",究其因,原来她怀有担忧,"你们媒体了,到时候城管来了,我们住到哪里去呢?" 基于此,戴海飞的蛋形蜗居能够独善其身吗?恐怕很难。据戴海飞透露,他的小屋曾经遭到物业驱赶,但因为没地方搬,最终不了了之。不了了之并不等于就可以万事大吉,只要物业心血来潮了,蜗居就必然难以存在。再说,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建筑房屋必须经过土地部门和规划部门的批准,戴海飞的蜗居没有准生证,恐怕前景不妙。最令人担忧的是,一旦媒体了,是不是引起职能部门的注意从而强行取缔? 当然,戴海飞是有才华的,不然他也不会灵机一动,利用公司的设计概念,给自己造蜗居;戴海飞也没有大家想象得那么悲观,相反他很乐观,很阳光,接受采访时,他表示"其实我并没有觉得很'艰苦'"。惟其如此,才更让人百味杂陈。这个年轻的小伙子从遥远的湖南,为了梦想只身来到北京,被骗过,吃过不少苦,但仍不无乐观,因为现在没有房租的负担,偶尔还能去咖啡厅享受"小资生活",他可爱又可敬。现实中,有很多戴海飞,比如以一曲《春天里》感动世人的旭日金刚组合。那么,北京这座寄托了不少年轻人梦想的城市,能不能多给他们一些放飞梦想的机会?能不能多一些敦厚与包容,比如容忍蛋形蜗居的存在? 我为蛋形蜗居的命运担忧,因此,我期待蛋形蜗居不会被强拆,我更期待戴海飞们终究能拥有自己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