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李泽楷VS王雪红:最牛富二代单飞样本
查看完整版本:李泽楷VS王雪红:最牛富二代单飞样本
2010/11/20 7:17:47
[第01页] [] >>
  接班,是传承家业的责任,需要勇气来担当;独闯,属于远离庇护的创业,需要智慧来经营。李泽楷、王雪红并不是想要逃避接班的责任,而是他们独立创业的心,把自己从巨人肩膀放下来,再靠实力固执地走出巨人投下的阴影,在个人的财富路上渐行渐远……

  李泽楷
  父辈的光芒太盛,对于怀揣梦想辛苦打拼的儿女也是一种难言的负担。无论他们如何努力,做出了多大的成绩,人们的惯性思维常会说:他们无非是倚仗着父辈的势力而成功。有人或许能够承受这种偏见,接过父辈的枪;也有人选择远离父辈荫庇,创造属于自己的财富人生。

  王雪红
  一个对"李嘉诚的儿子"十分反感,一个对"王永庆的女儿"耿耿于怀。李泽楷、王雪红的最大理想就是独立于父亲,他们自始至终在倔强地证明着:即使没有一个富豪父亲,自己也一样能够独闯天下。
  成长:
  借力单飞VS自立门户
  李泽楷借"超人"之力淘得第一桶金之后单飞,而王雪红则是一直在回绝父亲援助的好意,打拼多年之后独自创业,不曾用过父亲一分钱。
  李泽楷:叛变的"接班人"
  "他14岁的时候我就已经管不了他了",从小叛逆的李泽楷让李嘉诚分外头疼。李泽楷不愿意加入父亲的公司,毕业后在国外一家投资公司打工。1990年返港为母亲奔丧时,拗不过李嘉诚的苦留,李泽楷方才答应到和记黄埔上班。
  初到和记黄埔的李泽楷,马上就接手了创办香港卫星电视的重任。当时,竞争对手有线电视抢先一步与港府沟通,后者给了香港卫视两个限令:不准播放粤语节目、不准向用户收取费用。前者限制了受众范围,后者折损了收入渠道,香港卫视一出生就戴上了两道枷锁。
  困局之下,李泽楷开始频繁出入港府,要求解除两项限令;同时,与父亲李嘉诚借助传媒,轮番上阵指责港府对卫视不公;另外再委托公关公司做民意调查,得出"卫视用户100%都赞成播放粤语节目"的调查结果,挟民意施压港府。穷追猛打之下,港府的态度后来终于有所转变,宣布卫视可开播粤语节目,也可以与有线电视合作经营收费节目。
  然后,只用了两年,卫视就已覆盖50多个国家,家庭用户也在以几何级数增长。1993年,李泽楷又来了一个大转变,与老对手有线电视结盟,共同开发收费电视节目,拓展香港卫视的收入渠道。李泽楷成长为香港最年轻的传媒大王,似乎已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香港卫视的前景也被一致看好,资产估价也在逐步提高。就在此时,李泽楷突然出手,在港人的惊讶中将卫视高价卖给了新闻集团的默多克,净赚30亿港元。
  在听到消息之前,连李嘉诚也一直被蒙在鼓里,他没有想到李泽楷竟然不与自己商量就将卫视转手卖掉,更没有想到用来磨炼儿子、挽留儿子的香港卫视反而成了李泽楷单飞的踏板。工作后的李泽楷极其反感"接班人"这个身份,他想竭力摆脱父亲的影响和荫庇。手握30亿港元的李泽楷决定离开父亲另起炉灶。李泽楷不想自己的人生成为父亲的续集,也不想做大哥李泽钜的外篇,他要写一篇属于自己的正传。李泽楷这条"蛟龙"出海后,即将在香港乃至东南亚的商场上翻江倒海,大杀四方。
  "生女当生王雪红"
  与李泽楷相比,王雪红的创业过程显得更为独立,更为不易。她凭借个人的能力,在男性主导的电子科技世界里创建了自己的王国,企业界流传的"生女当生王雪红"的说法便是对其能力的充分肯定。
  大学毕业后的王雪红直接拒绝了父亲的安排,没有到台塑集团上班,而是到了二姐刚刚创办的大众电脑,负责销售业务。因为初涉商海缺乏经验,王雪红曾被一个西班牙客户骗走了70万美元。性格倔强的她不得不飞到西班牙打官司讨债,一折腾就是半年多。出乎意料,在那段困难的日子里,王雪红居然顺便开拓了大批的欧洲客户。于是,在大众电脑这家创业型的公司当中,王雪红对电脑产业形成了独到的认识。离开大众后,她在1992年收购了一家小公司,并将其改名为威盛,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这次创业她没有要父亲一分钱,而是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取了出来,再把自己的一套房子抵押掉,一共投入了500万元新台币。
  在生活中不愿受父亲的约束,在生意场上更不愿被对手掌控命运。那时,无论是大陆还是****岛内,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选择了进入门槛低、资金链短、回钱快的代工工厂。但代工工厂的话语权往往比较弱,需要看别人的脸色来经营。几经比较,王雪红决定把电脑芯片组作为公司主营业务。芯片组的科技含量相当高,国际上只有英特尔等少数企业在生产,在****则是一片空白。与世界巨头竞争开始成为王雪红十几年来的从商主旋律。
  初期,威盛只能依靠大众电脑的订单维持生存。当时,威盛公司的全球员工加在一起还不到3000人,市值也很低,不足25亿美元;而英特尔却拥有8万名精兵强将,它的市值相当于威盛的70倍。面对实力的悬殊,王雪红开始寻找突破口。英特尔的芯片组的技术更新较快,但是成本也较其他的竞争者高出许多。于是,王雪红决定主攻中低价位市场。1995年底,威盛获得了康柏的大量订单,脱离了大众电脑的庇护。IBM、惠普等企业也先后成为王雪红的客户,威盛同英特尔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小。到1997年,威盛发展成为仅次于英特尔的全球第二大芯片组供应商。
  经营思想:
  热衷资本VS实业至上
  李泽楷:四两拨千斤
  计算机专业出身的李泽楷强项却是资本运作。他数次上演了四两拨千斤的资本大戏,曾一度铸就千亿财富,被称为"小超人"。
  李泽楷创建的公司"盈科拓展"在1994年1月正式开业,主要投资一些高科技项目。但是年轻的李老板从来就不是按规矩出牌的人,盈科拓展曾先后在新加坡、中国香港、日本、中国大陆等地投资地产、保险、IT等项目。1997年,盈科在日本的地产大幅贬值,被套80亿港元。后来经过李嘉诚出资相救,李泽楷侥幸渡过了难关。日本地产项目是李泽楷的第一次失利,父亲的帮助让好强的他十分窝火。压力下他尝试用新手法来操盘一个地产项目:打造香港的"硅谷",将高科技元素注入地产业当中,通过"概念炒作",来提升地产项目的价值。最终,他用"香港数码港"的概念,利用大众媒体以及比尔·盖茨等名人进行大肆宣传造势,获得了港府的土地支持以及"数码港"的独家开发权。这成为科技包装地产的经典案例。
  比地产运营更精明的是事件背后的资本运作。早在1996年,李泽楷曾借壳上市融资,将壳改名为"盈科数码动力"。1999年,"数码港"项目落实之后,该股股价开始发飙上涨,7个月内"盈动"的市值由3亿港元暴升至2200多亿港元。媒体惊呼"老超人干一辈子,不如小超人搞一下子",李泽楷创造了身价暴增千亿港元的奇迹。
  鹰隼试翼,风尘吸张。这些只是李泽楷掀起资本巨浪前的道道微澜,2000年的香港电讯世纪收购大战才是小超人展现实力的戏台。
  为了改善"盈动"的财务报表,推高股价,除了打造高科技概念,还需要并购盈利能力比较强的企业,迅速提高业绩。1999年底,李泽楷决定参与收购香港电讯的角逐。但是,从事宽频互联网服务的"盈动"才成立10个月,没有任何收入与盈利产品。而香港电讯规模庞大,市值约为4000多亿港币,是香港的最大上市公司之一。况且"盈动"的市值虽过千亿港币,但手头现金只有240亿港元。更棘手的是,李光耀之子李显扬等国外财团也杀奔而来,参与竞购。
  李泽楷开始动用他的王牌。第一个王牌是"盈动"股票,李泽楷增发了2.05亿股配售股票,两个小时就筹集了10亿美元现金。第二张王牌是李泽楷的关系网络,中国银行、汇丰银行等爽快地向其提供了130亿美元的贷款;而持有香港电讯约11%股权的中国电信、持有8%股权的国家外汇基金投资公司,都愿意接受换取盈科动力股票的方式,这成为李泽楷收购成功的关键。
  最终结果是,李泽楷击败新加坡电信,以350亿美元(大部分是"盈动"股票)的代价,吞掉了资产比自己大一倍的电讯业霸主。虽然用互联网公司股票收购在美国已有先例,但"盈动"不一样,它当时还没有客户,更不用说利润了。正如《金融时报》评论的那样,"这是一家大公司首次被一个概念收购。"此次"蛇吞象"的并购案是亚洲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收购案,李泽楷成就了事业的第一个高峰,"小超人"的称号实至名归。
[第01页] [] >>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