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谁来引导“富二代”
查看完整版本:谁来引导“富二代”
2010/10/25 9:32:54
  关于"富二代"的热议由来已久,今年以来也并未有降温的迹象。
  南方某省由政府出资举办"富二代"培训班,培训千名"富二代"传承家业的做法,又引出是否应该用公款为富人培养家族接班人的争论。一片褒贬声中,似乎没有人想起问一句,"富二代"愿意被培训吗?
  "富不过三代"
  其实,归根结底是一个面对财富的态度问题。无论是中国的"生在蜜罐里",还是英国的"嘴里含着银勺子出生",财富对天下"富二代"的挑战是一样的。
  与中国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后"英雄辈出","万元户"像蘑菇一般到处往外冒的"富一代"形成阶段相类似的,恐怕要算是维多利亚时代工业革命高潮中推出的一代"新兴资产阶级"了。
  走遍今天的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大豪宅随处可见,但城里的多数已改建为单元房,乡下的也大多人去屋空,被英国文化遗产、国家信托等组织收购,向公众开放。即便是成功地传到了"富X代"手里,今天的主人往往也要求英国文化遗产组织托管,让公众参观,以门票、茶钱的收入维持生计,一家人偏安一隅。
  我感叹,这样的家业怎么说败就败了呢?中国有句老话,"富不过三代",精辟呀。
  "逼"孩子做事
  这几年,英国也悄然流行起"富二代"的培训,英语说法叫workshops/seminars。不过,培训的目的不是如何继承家业,而是让孩子接触慈善事业,教他/她们如何用手中的财富造福社会。
  比如,专门指导施主如何有效使用捐款的慈善组织"新慈善资金"针对"富二代"开设的一系列培训;再如今年夏季举办的"资产与责任"、"下一代"等,报名者大大超过了预定的名额。
  越来越多的超级富豪公开申明限制子女的财产继承权力和份额,以期鼓励下一代自立。调查组织者哈里斯说,富有的慈善家,特别是白手起家创业致富者中,更多的人愿意通过限制子女的继承,"逼"孩子做事。 "挣"继承资格
  靠卖冰淇淋起家的超级富豪贝纳坦就是一个例子,他给6个孩子分别设立了信托基金,但孩子要表现出足够的"德性",为自己"挣"得继承资格。
  有人更"绝"。凡来英国的游客大都可能光顾过经营化妆、保健品的连锁店Body Shop。它的创建者阿尼塔生前就表示身后所有财产都交给她设立的慈善基金会。两年前她不幸去世后,果然实践诺言,遗嘱里没有给两个女儿一个便士,5000多万英镑的资产全部交给了慈善组织。
  母亲的做法让两个女儿"如释重负"。大女儿Sam说:"如果在家庭成员之间分割遗产,那你自然会把得到的份额与父母爱你的程度挂钩。如果用爱和支持来衡量,父母已给了我们一切。"
  恐怕英国的"富二代"并不都能像Sam一样理解父母的苦心。
  难填心灵空缺
  上世纪70年代瑞典著名乐队ABBA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歌曲《钱钱钱》中有这样一句歌词:"钱钱钱,总是阳光灿烂,在富人的世界里。"然而,金钱可以买来天下所有标价的享受,却不能买来没有标价的精神快乐。心灵上的空虚无法用金钱来填补,而许多富家子弟正是在试图用金钱填补空虚的徒劳中迷失。
  上月底与美国首富比尔·盖茨联手为中国富豪设"捐款夜宴"的巴菲特,620亿美元的家产给自己的孩子留下多少?他说数目是"让他们感到足以去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却不足以让他们什么都不做"。在巴菲特眼里,金钱是火药,火药太足,一旦爆炸,方向性无法预测。
  在我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英国流行乐队Babyshambles主唱Pete Doherty被以涉嫌提供可卡因毒品正式控罪。年初在他住处举行的party上,英国超级富豪Goldsmith家族的继承人,27岁的怀特海德小姐因疑过量吸食毒品身亡。
  千金尽散,道是无情却有情。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