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的时候,奶奶过世了。多年后,妈妈回忆起这个她记忆里有些"古怪"的女人时,常常会说起一件事。那就是,她走后,他们在床褥里发现了奶奶的全部积蓄,她竟一分也舍不得存进银行。那是1983年的偏远西南小城,还有很多如同奶奶一样的人,他们固执地不相信银行这种地方。小时候的我听到这个故事后,心里暗暗嘲笑奶奶的固执和愚昧。如今我似乎越来越能理解这个古怪老太太的行为了,她只不过是面对了一个如今我们同样面对的问题――该把钱放在哪里才最安全,获益最大。当时只不过她选择了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而已。 而如今的我,竟苦苦寻找不到答案。 如今把钱全部存银行已不再如30年前一样是一个明智正确的选择了,相反也许会被人暗暗嘲笑愚昧和无知,如同多年前我嘲笑奶奶的古怪行为一样。超过3%的通货膨胀率正在一点点、一步步蚕食我们来之不易的劳动报酬。以最近的8月份3.5%的CPI来看,与一年期的存款利率2.25%对比,造成了存入银行100元实际贬值1.25元的局面。这个时候,银行里的钱已经蠢蠢欲动,再也待不住了。如果实际负利率还持续下去的话,把钱花出去就成了现实中更为明智的选择。而像我这样来大城市打拼的年轻人,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像本地孩子那样尽情消费的。除了在正常的吃穿住用行上花费外,我再也没有了更多花费的欲望。不是不想,而是没有安全感。因为,孩子终归是要生的,伴随而来的将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据有小孩的朋友介绍,最低花销也得1000元上下;父母早晚是要和我一起过的,谁让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呢?有了孩子,来了父母,房子就不再够住了,所以改善性住房需求还是很大的;有了孩子,父母年纪大了,买车又成了不能回避的选择……而这一切的一切都建立在未来我们身体健康、无痛无病、工作持续稳定的基础上。而这些条件,谁又能保证万无一失呢? 所以不愿储蓄,不愿消费,我只有选择投资。让钱生钱成为了我最大的愿望。 如果有足够的资金,我当然首选房地产投资。因为多年的事实证明,这是最增值的。2006年8000一平米的房子如今早已身价过3万,短短4年翻了将近四番。可惜挣钱的速度远远赶不上房价上窜的速度,父母无力支持,白手起家的我们目前想通过房产投资赚钱看来真难。 股票、基金只能玩玩,股市的变化如同女人的情绪,忽好忽坏,琢磨不定。 于是只得选择了银行理财产品。年前买过一款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4.2%的利率,虽然也只是比3%的CPI略高一些,但是在同类产品中也算是收益率很高的了。可惜后来银监会叫停了银信合作,各个银行的银信合作理财产品纷纷夭折,仅存留了一些只比存款利率略高出一点点的理财产品,能达到3%收益率的简直是凤毛麟角。 所以,我们仍然苦苦寻觅着,不为那无处安放的青春,就为这无处安放的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