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解读诺奖经济学得主理论:媒婆和现代婚介所
查看完整版本:解读诺奖经济学得主理论:媒婆和现代婚介所
2010/10/12 10:50:21
  古代媒婆和现代婚介所有什么区别
  新科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理论,浙大教授三年前就用过
  早报讯北京时间昨晚7时许,瑞典皇家学院宣布,美国经济学家彼得·戴蒙德和戴尔·莫滕森,以及具有英国和塞浦路斯双重国籍的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弗·皮萨里季斯分享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瑞典皇家科学院当天发表声明说,这3名经济学家凭借对"经济政策如何影响失业率"理论的进一步分析,摘得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桂冠。
  昨晚,就看似很远的诺贝尔奖,选取了几个离我们较近的话题,做了采访。
  问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史晋川教授:
  诺贝尔经济学家的理论适合中国市场吗?
  昨晚接电话的时候,浙江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史晋川教授正在会议中。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个话题,他是熟悉的,开口就能点评--"获奖者之一的彼得·戴蒙德是我所熟悉的,他最杰出的理论主要针对劳动力市场而言,他所阐述的主要是搜寻和匹配之间的关系。"
  史晋川从产品角度,举了个例子--市场上有各种不同型号的计算机,不是光靠价格调控就能改变供求平衡的。不同需求的购买者都想要买到自己想要的计算机,势必会去搜寻,找到与之相匹配的计算机。实际上,买方很难找到适合的产品,卖方很难找到相应的消费者,戴蒙德研究的就是搜寻和匹配之间的关系,以便让双方贸易更加容易。
  当然,这一理论更加适合劳动力市场。比如,有1000个失业者和1000个岗位,传统的市场认为双方不会出现寻找的冲突,但事实上,1000个失业者会有几百个类型,1000个岗位也有几百个类型,那么,如何让失业者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这又是搜寻和匹配之间的关系。降低搜寻成本对雇佣者来说,同样非常重要。
  史晋川说,三年前他和学生做过一个调查:古代媒婆和现代婚介所之间的区别。不要觉得这个题目很怪,它最终用到的正是彼得·戴蒙德的搜寻和匹配之间的关系。古代媒婆帮人介绍对象,千金小姐和公子哥们的信息源是固定的,媒婆们作为实施者走街串巷,这个实施者一直在换,而那时候的搜寻和匹配主要靠实施者来完成;而现代婚介所面临的情况不同,婚介公司作为实施者一直没有变,而未婚男女的这个信息源却一直在换,搜寻和匹配之间的关系靠信息源来调节。彼得·戴蒙德能最终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正是因为他在这个理论上的研究。
  问中信出版社总编辑潘岳:
  诺贝尔奖得主著作会很快引进中国吗?
  如果在豆瓣网上搜"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关键词,会搜出很多著作:《高小勇、汪丁丁专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大师论衡中国经济与经济学》、《经济学发展轨迹: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述要(第三辑)》(梁小民著)。所以,昨晚关注本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人中,还有一群图书出版人。
  大本营就在杭州的蓝狮子财经出版中心编辑陆斌说,"追?哪里追得到。每次一评出,老早就被抢空了。引进诺贝尔奖得主著作得有渠道,而且价格也不低。一旦作者得奖,版权马上见涨。而这些获奖者的书可能当下很好,却不一定长期飘红。作为蓝狮子而言,还是立足国内,立足本地,做最好的财经图书,不会去赶这趟诺贝尔列车。"
  北京开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杨伟告诉,诺贝尔奖对图书市场的影响中,文学奖最为明显,出版社会跟得比较紧,获奖者一旦尘埃落定,很快他(她)的书籍就会重新包装上市。不光是诺贝尔奖,茅盾文学奖也是一样,立竿见影。
  一位图书出版界人士说,相比之下,经济学著作的引进过程比较慢,版税也是个问题。国内吃得消"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主要是机械工业出版社和中信出版社这样的单位。
  外界传言,引进诺贝尔奖得主著作,一要有特殊通道,二要有足够的财力。因为背靠财团,有雄厚财力的中信出版社会不惜巨资去"吃"诺贝尔奖得主的书,打品牌。而其他小出版社再怎么垂涎,碍于实力,也只好望梅止渴。
  闻听此言,中信出版社总编辑潘岳连说了三个"不"字。"我们引进这些经济学家的著作,不是(他们)获奖后才去追的。像克鲁格曼,我们是先拿下他的作品,然后才得到他得诺贝尔奖的消息。这个是赶巧了。"
  潘岳告诉,外界说的财团什么的,完全是误读。中信集团只是中信出版社的上级指导单位,仅此而已。出版社选书,首先是要确定选题,遴选时会从经济学家的书目里挑,看完评估才作抉择。每个项目都和风险投资一样要评估,相关编辑都会很慎重。
  如果等诺贝尔奖颁奖结果出来后再去追,往往是追不到的。就拿去年的经济学奖得主来说吧,中信出版社也没有去追,因为觉得太小众。经济学的书籍很多过于学术,作者的权威性、作品的可读性都需要考量。目前中信出版社引进的克鲁格曼的书里,也只有一本《美国怎么了》(中信出版社,2008年)卖得最好,发了10万册。
  除此之外,中信出版社近年来做得比较多的是通俗经济学书籍,像《魔鬼经济学》,畅销,雅俗共赏。
  问蓝狮子读书会
  创办人吴晓波:
  中国经济学家
  离诺贝尔奖有多远?
  昨晚,"围脖达人"吴晓波用手机迅速浏览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战况",5分钟后就给回了电话。
  多年职业的素质让他很快就领会了我们的采访意图,"今年三位获奖经济学家的主题词就是'失业'。最近欧美的失业率一直是焦点话题。美国劳工部8日公布的数据显示,9月非农业就业人数减少9.5万人,相较8月,经修正后为减少5.7万人。彭博调查经济家的预测中值为减少5000人。失业率意外维持在9.6%。今年评的也是全球金融危机下经济学界关心的。"
  近年来,每到诺贝尔奖公布的时候,网络上都会有议论"为什么没有中国人?"去年此时,经济学家许小年在接受《南方周末》采访时曾直言:"发这种议论叫作不知天高地厚。国际上的经济学研究是大师们在做,中国经济学研究连小学都没毕业,还想拿诺贝尔经济学奖?异想天开。无知到这种程度才能产生这种程度的狂妄。"
  吴晓波对此的看法是,"中国人?很难"。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