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mennong
2010/10/8 9:07:23
艺人都有第二职业 房产餐饮美容时尚一个都不少 拍戏、接广告、商演走穴是明星的主要生财手段,但是近日先是赵薇经纪人陈蓉证实赵薇在北京的餐厅歇业,后有伊能静在自己的微博上大肆宣传自己新开的网店,于是明星"第二职业"再次走入大众的视线。星途是青春饭,人气是季节,终究会凋零。成名难,但成名后挣钱就容易多了,花不掉再投资,于是开店,投资房产、股票、办学校、开公司……刘嘉玲、王菲、那英、范冰冰等等都是其中佼佼者。 大明星最爱房地产 房地产往往是一线明星的最爱。周星驰靠炒房家财万贯,成龙大哥也是靠房地产暴富,还有关之琳、王菲、刘嘉玲等等早就因为投资房产晋升千万富婆,范冰冰更是将目光投向加拿大,置办房产进军旅馆业,如今也是颇为成功。 ●代表人物: 那英:那英是娱乐圈中在京城拥有房产最多的明星。早在1995年,她就和王菲双双购买了当时北京开发最早的豪华别墅嘉林花园。十年来她名下的房产"走马灯"似地换个不停。年初,在北京东四环国宾道公认的豪宅云集的板块内,矗立起一片崭新的高档美式休闲别墅社区。那英悄然搬进该别墅区内的"楼王"别墅,成为娱乐圈明星的"住房领袖"。 周星驰:上世纪90年代,星爷在香港买入了第一套房产,在净赚了1000多万港元之后,星爷开始积极寻找热门投资标的。之后,在其幕后军师--女友于文凤的帮助下,短短几年内身家暴涨。星爷在2004年与菱电集团购入山顶普乐道一处地皮兴建"天比高"豪宅,由于地点好、建物豪华,目前"天比高"成为香港第3贵的豪宅,并助星爷成为香港艺人首富,缔造了一个传奇。 刘德华:刘德华一直被视为明星投资失败的典型案例,先后投资电影公司、经纪公司均以失败告终,但是事实上刘德华在投资房产上面绝对有一手,而且从不吝惜,动辄千万元甚至亿万元。至于华仔目前具体房产数目,有消息说,他在中国香港、新加坡、加拿大和美国等世界各地共有50处房产,而且仅在中国香港,刘天王就拥有10处房产之多。 他们成了小老板 相比那些超级大腕,对名气并不是很突出的明星来说,经济上基本属于"小钱不缺大钱未必能有"的状况。于是与明星生活最贴近的餐饮、美容、时尚等便成为首选,明星们有点小空闲,热爱社交,人缘极佳,开店的目的一方面是为赚钱,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娱乐,而且还能借着名气招徕顾客,鱼与熊掌兼得。 ●代表人物: 伊能静:二手服装网店。作为时尚潮流发动机的明星们纷纷投身到网购事业中来,包括徐静蕾、伊能静、江一燕等。伊能静近日在微博积极宣传自己新开的"二手成衣"网店,为了证实货品确实是伊能静穿过的,不少衣服都配有伊能静穿着该衣服出席活动时的照片。并且网店所得收入的20%捐给慈善基金会,粉丝效应十分明显。 黄征:美容美发店。黄征在副业上一直积极拓展,在投资的服装店停业后,黄征选择开了美容美发店。美发店开业仪式上,黄征众多圈内好友瞿颖、张靓颖、韩红、郭涛等纷纷到场祝贺,轻轻松松赚取人气。 刘孜:意大利名品家具店"空享生活"。除了做主持、演员外,刘孜也算是演艺圈热衷于第二职业的又一达人。投资宠物店,接着又成立工作室,代理意大利家具品牌,把工作室和店铺融合在一起,刘孜显然是要把副业当成主业来经营。 餐饮绝对是主流 明星们对开餐厅似乎情有独钟,只是各有特色,各有开法。****的明星们喜欢特色食店,香港明星都比较强调情调,至于内地大多数明星都是比较中规中矩。 ●代表人物: 成龙:元绿回转寿司、成龙咖啡。和内地的"元绿"一样的店名,如果实在分辨不清的话,可以直呼"成龙"寿司店。 任泉:蜀地传说。相比做演员,任泉似乎更适合做餐厅老板,餐厅自2003年至今已有7年的时间。 李亚鹏王菲:唐会VIP酒吧。"唐会VIP"也就是大名鼎鼎的"VIPROOM",其实李亚鹏和王菲只是小股份,纯属玩票性质。 刘嘉玲:muse酒吧。"muse"装修豪华,注重保护明星私密,可能经常在此遇见大明星,也是狗仔们的风水宝地。 谭咏麟曾志伟黎明:东魅酒吧。明星墙、电影海报、戏服……和明星有关的一切东东,搬到店里,都成了摆设。 张信哲:三千院。如果门口没有"饮食工房"的提醒,人们肯定会误以为是一个文物保护建筑。 陈佩斯:天乐滋补火锅城。天乐滋补火锅城崇尚朴实、自然。餐厅特色就是主要以各种山菌类的菜肴为主,配合一些滋补品,通过炖、炒、烹,制成极具营养价值的菜肴。 高圆圆:蜜桃餐厅。蜜桃餐厅是高圆圆和两个友人合开的,装修考究,主打黔贵菜系。 韩庚:梅花饺子馆。梅花饺子馆外表丝毫不起眼,在北京有两家分店,特色是饺子,主要是粉丝消费。 郑钧:锦衣玉食。"锦衣玉食(OGOS)"酒吧是一家有水、有树、有酒、有音乐、有浪漫气氛的地方,灵感来自郑钧"终极颓废"的理想。 吴奇隆:柠檬叶子。"柠檬叶子"主营泰国菜,其名字取自泰国香料,源于吴奇隆的灵感突发。 李静从商两年赚一亿 劝明星摆正心态 内地主持人中转行经商最成功的,要数内地娱乐主持大姐大李静。由她带领的东方风行传媒每年制作电视节目500多个小时,发行到全国近200家电视台,收视人群在6亿人次以上。前日,李静接受了专访,从她口中了解到明星经商的苦与乐。 :当初是什么原因促使你下海经商的? 李静:因为从北京台到央视,有那么多的主持人,发觉没有适合自己的节目,于是辞职,开始创办自己的栏目。刚开始,我联系了戴军和几个好朋友创办《超级访问》,那段时间非常困难,我最大的财富就是我的朋友很多,有做节目的,有做化妆品的,他们帮了我很多。 :有说你最初曾欠了两百万的债,危机是如何解决的? 李静:嗯,那段时间一直在借债度日,甚至抵押房子,最多的时候欠了两百万,后来拉到了一单350万的电视广告,才从危机里面解脱出来。节目做得有眉目的时候,我开始创办自己的"静家族",组建一个年轻的主持人群体,创办"乐蜂网"开始卖国货,乐蜂网两年赚了一亿,后来发觉,这就是我想要的。 :你是如何看待明星争相自立门户、开办公司的现象? 李静:最近这样的是挺多的,明星做公司最大的挑战就是,摆正心态!如果觉得每个人都欠你的,呼来喝去,就等着关门吧!一句话:做公司里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