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头"一词之于当代俄罗斯,就如同"财阀"之于旧日本,"容克地主"之于旧德国一样,是一个无法回避的词语。这个词的本意是来自古希腊的"僭主"一词,意指少数人支配大多数。 借苏联解体成为时代"弄潮儿"们的俄罗斯寡头,命运不一。他们的故事从一个侧面描绘了俄罗斯近20年来的政治经济变革历程。 纵观俄罗斯寡头们的经历,其命运的钥匙很大程度上似乎掌握在俄政坛主人的手里。 铝业沙皇遇困 俄罗斯此前的寡头中,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名头最为响亮,但是他们今天不得不让位于奥莱格·德里帕斯卡。 42岁的德里帕斯卡是俄罗斯铝业的总裁,该公司的产出占俄全国铝业产量70%,占世界产量1/8。 2001年,德里帕斯卡娶了叶利钦总统办公厅主任的女儿,而该主任又刚好是叶利钦的女婿。2008年,德里帕斯卡以280亿美元的资产,排在福布斯世界富豪榜的第10位。 但丑闻亦如影随形,2006年,他遭到了FBI洗钱和贿赂的指控,因此被拒绝进入美国;2008年,他又卷入英国的政治献金丑闻。 2009年,普京因一起劳资纠纷亲自前往德里帕斯卡旗下的工厂,普京斥责"企业责任去哪里了?为了自己的野心和欲望不惜牺牲大部分的利益"。而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期间,德里帕斯卡损失高达160亿美元,势力减退。 流亡的传媒大亨 弗拉基米尔·古辛斯基是"钱多震主"的典型,这个戏剧学校毕业生早在1988年就为西方企业进入苏联提供帮助。 从1990年开始,在市长卢日科夫的"护航"下,古辛斯基的Most集团急剧扩张,业务涉及建筑、金融、房地产等多个领域。 古辛斯基设立了俄罗斯第一家私有电视网-独立电视台。1996年,古辛斯基的传媒帝国力助叶利钦击败俄共久加诺夫赢得总统之位。 据说叶利钦曾劝诫古辛斯基:"钱多不要紧,但不要从政。"不过后者的政治野心显然是俄罗斯寡头中最强的,他后来和叶利钦翻脸。 普京当政后,古辛斯基被以侵吞和欺诈国家资产为由先后遭到拘留和检控,对其发布全球通缉令。拥有以色列国籍的古辛斯基之后一直生活在以色列。 监狱中的前首富 相比古辛斯基,另一名犹太裔寡头米哈伊尔·霍多尔科夫斯基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到现在为止,这位曾经的俄罗斯首富,还在西伯利亚的赤塔州监狱中服刑。 霍多尔科夫斯基的衰落有两个直接原因,一是他在政治上和普京作对,另一个是他旗下的尤科斯公司借助美国资本(埃克森美孚)和俄罗斯国内最大的石油企业之一的西利亚石油公司合并,这直接触犯了普京政府掌控石油的战略。 霍多尔科夫斯基在2005年被莫斯科的地方法院以"逃税"(170亿卢布)的罪名判处8年徒刑。 梅德韦杰夫当政以后,他向法院申请假释,却被驳回,理由是"他拒绝上监狱中的缝纫课"。 两个阿布的迥异人生 鲍里斯·别列佐夫斯基和罗曼·阿布拉莫维奇有不少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是犹太人,名字当中都有"阿布拉莫维奇"这个部分,只不过一个是姓,一个是中间名。 但不同的是,别列佐夫斯基是一个顶着通缉令的流亡逃难者,而阿布拉莫维奇却活得有滋有味。 决定他们命运的是一种对政治和人生的态度。 普京当政以后,别列佐夫斯基不断和普京发生冲突。他在杜马中发动倒普京运动,并且反对普京主导的第二次车臣战争。很快他众叛亲离,被控多项金融诈骗和贪污等罪名。为了免于被起诉,他于2001年移民英国并寻求政治庇护。 相比于别列佐夫斯基的精英意识,阿布拉莫维奇显得左右逢源,购买了英国切尔西足球俱乐部,成功打入西方世界的同时,他还接受普京的委任,担任过俄罗斯一个边远州的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