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天降馅饼小心烫嘴
查看完整版本:天降馅饼小心烫嘴
2010/9/12 23:23:24
  古人云:藏银不如藏金。但金子价钱贵,所以我把目光瞄准了银币。银币是中国货币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清末民初发行的老银币,早已退出流通领域,长期以来没有人为大肆炒作过,属于"潜力股",存世量不多,制作又很精美,具有较高的鉴赏与收藏价值。
  为了更好收藏老银币,我特地跑去新华书店买了一本叫《银币的收藏与鉴定》的参考书,躲在家里精读,死记硬背那些珍贵老银币的历史背景、特征以及鉴别真伪方法。因为老银币本身含银,价值高,过去私铸造伪者相当多。
  书反反复复读了几遍,相信可以出手了,于是我乘中午休息来到单位附近的集市。那里摆了几个文物地摊。摊主是个河南人,注意到我的眼神痴痴地停留在一枚"民国三年左侧半面签字试版壹元"袁大头上,便笑呵呵地说拿起来瞧瞧,不买没关系。关键时刻我迅速在脑海中搜索,记得这枚老银币乃天津造币总厂铸造,袁像左肩上应有雕刻人L.giorgi的签字,属于难得之品。难道让我捡漏了不成?想到此刻心跳加剧,赶快按捺住激动心情,取出放大镜,确实发现老银币右下边那几个英文字母。
  我暗暗警告自己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似懂非懂地敲敲,听听回音。摊主见状不失时机要回老银币,捏住放在嘴边使劲一吹,接着像在电影里见过的一样马上靠近我耳边,问听没听到嗡嗡响声,并说是从乡下收来的老货。
  这时我窃喜终于捡到"大漏"了。唯恐摊主反悔,都忘了讨价还价,掏出一张"红伟人",兴高采烈地捧老银币回家。关起门来欣赏之后,决定要给这枚"镇家之宝"核定确切价值,遂请上海博物馆一位资深专家鉴定。结果老法师告诉我:小阿弟你走眼了,这是新仿造的,根本不值钱。
  尽管我做足功课,照样跌跟头。不过假归假,这枚"老银币"仍然使我明白一个道理:每当天上掉馅饼时,须三思后行,小心烫嘴(鉴宝主持人王刚称馅饼烫嘴的可能性占95%)。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