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辣评:中国人三大累 5%中产阶级掉入社会"底层"
查看完整版本:辣评:中国人三大累 5%中产阶级掉入社会"底层"
2010/9/11 11:09:25
  [提要]保民生、促和谐,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作为中间阶层,中等收入群体本应是社会的稳定器。然而,畸高的房价透支了很多人半生财富,再加上"短腿"的社保、高强度的工作、子女教育、户籍门槛……种种生活压力浸透着"中产"的苦恼与无奈,也使建立"橄榄型"社会显得长路漫漫。
  《人民日报》日前发表文章,关注我国部分"中产者"的真实生活状况
  ■中等收入群体本应是社会的稳定器,但生活的高额支出让他们的幸福指数打了折扣
  ■由于资本所得挤占了劳动所得,不仅低收入人群难以向"中产"流动,"中产"人群要维护其生活水准也很难
  ■一套住房就消灭一个"中产",建设"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任务更加艰巨
  保民生、促和谐,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作为中间阶层,中等收入群体本应是社会的稳定器。然而,畸高的房价透支了很多人半生财富,再加上"短腿"的社保、高强度的工作、子女教育、户籍门槛……种种生活压力浸透着"中产"的苦恼与无奈,也使建立"橄榄型"社会显得长路漫漫。
  近日,走进这一群体,触摸到部分"中产者"的真实生活状况。
  为房价累房子是一座山买了房子,工资的一半交了房贷,新买的轿车也不能开了。原本还算轻松的生活,完全变了模样。
  风投公司项目经理周猛4月,北京某风险投资公司项目经理周猛实在受不了高房价的刺激,狠下心,花150万元在双桥附近买了一套60多平方米的二手房。
  房子是1997年建的,外墙灰暗,陈旧不堪;小区不大,在密集的楼群中很不显眼,甚至连像样的保安也没有。周猛顾不上这些,匆匆签下了合同。中介公司业务员在旁边提醒:现在房子一天一个价,现在不买,明天就涨!
  为了这套房子,周猛不仅花光了自己和妻子的积蓄,还向亲朋好友借了20万元,从银行贷了100万元,"尽管每月有5000多元的贷款,但好歹算有个家了。"周猛说,刚到北京,对房子并不关心:女友还在山东,结婚未提上日程;公司楼上有公寓可住……他把手里的余钱也大都投向了股市。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楼市受到冲击,公司也受到影响。周猛清闲了些,趁机结了婚,他将妻子接到北京,新家就安置在公司的公寓。没想到2009年下半年以后,北京楼市突然逆转,房子一天一个价,到今年初,五环内房子的均价一举跃上了3万元/平方米!
  周猛急了!房价连涨,手里余钱不多,股市里的钱还未解套。新房子肯定买不起了,就买二手房;大户型买不起了,就买小户型!
  买了房,原本还算轻松的生活,完全变了模样:工资的一半交了房贷;由于离公司远、道路堵,一年前新买的"伊兰特"轿车不能开了,只能挤地铁--当然,这也能节省不少开销。
  周猛想不通:从1999年参加工作,10多年过去了,"工资是10年前的近10倍,可生活为啥总是很紧张?"周猛说,刚买的房子肯定是过渡,将来还得换大房子。为了大房子,就得拼命攒钱!他对国家这一轮楼市调控期望很大。
  为工作累被透支的青春一年中"2个月住在飞机上,6个月住在宾馆里"。紧锣密鼓的"空中飞人"节奏,无休止的加班,让人疲惫不堪。律师王艳王艳又要出差了,作为北京某知名律师事务所的律师,王艳承担着跨境诉讼等涉外商业纠纷业务,她戏称:"一年中有2个月住在飞机上,6个月住在宾馆里,在家里的时间不超过4个月。"王艳大学毕业后赴美国留学,获法学博士学位,曾在华盛顿一家专门从事诉讼业务的事务所工作。2007年,同样留学美国的丈夫决定回国创业,于是举家返京。随后,王艳加盟这家律师事务所,从一名"美国律师"变为一名"中国律师"。
  良好的教育背景、体面的工作、不菲的收入……王艳俨然是标准的"中产"。可是,面对的提问,她忍不住笑了:"我是中产?中产至少应该有一定的资产吧,可我现在连房子都没有,谈什么中产?"王艳全家住在中关村,是一套租来的公寓:"只能算个居所,不是个家。"由于承担涉外诉讼,仅近几个月,王艳就连续去过纽约、悉尼、伦敦、法兰克福、迪拜等10多个国外城市,在不同国家的法庭上慷慨陈词,为客户争取权益。而在国内,早上飞上海,晚上回北京,更是家常便饭。
  谈起国内和国外的生活区别,王艳认为,中国是人情社会,国外的制度观念更强。比如,国内普遍加班,而在美国通常到点就走;国内律师的应酬特别多,诉讼双方都愿意请你吃饭,有些诉讼明明和自己无关,客户也要跟你交朋友,"这耗费了我太多精力。"连年的辛苦让王艳疲惫不堪。一次参加聚会,一位年长的大姐说自己的儿子即将出国留学,并突然反问:你孩子在哪里上大学?这让王艳哭笑不得,也让她体味到了什么是透支的青春。
  为家业累"中年危机"提前自己创办的小企业还是"社会关怀"盲区,维持下去,已经不易;想上水平,谈何容易!一次投资不准,就赔上了几年的利润。
  私营业主沈放"这就是我奋斗7年的收获之一。"近日,在北京马驹桥附近一家仓库,某文化信息传播公司总经理沈放盯着一堆堆崭新的书籍,自嘲般地对说。
  作为作者和出版社的中介,沈放挣的是辛苦钱,不少利润都以图书的形式兑付。他在马驹桥租了个仓库,把卖不出去的图书存在这里。几年下来,已经堆积如山。
  沈放说,做企业,难!社会风险大,经营风险更大。2008年,沈放试图涉足动漫领域,实行多元化发展。他筹资上百万元引进美国某系列动漫片,准备推广到电视台。由于是陌生的产品,难以找到突破口,项目毫无进展,投资打了水漂儿,"几年的利润赔了大半"。
  经过7年打拼,36岁的沈放自称提前遭遇"中年危机":企业初具规模,维持下去,已经不易,想上水平、求突破,谈何容易!文化创意公司的淘汰率很高。7年来,沈放眼看着多家和自己同时起步的公司关闭、转行,甚至一些规模很大的公司也常因投资失误陷入困境。"有2008年那次的教训,每做一个新项目,总是战战兢兢。"如今,沈放住在京城北郊一套简单的两居室里,每天挤地铁到公司上班。他说,作为一家小企业的老板,每一分生活成本都要自己承担:动辄数百万元的房子,上万元的医疗费用,就连上幼儿园也要交上几万元……赚来的辛苦钱在这些巨额花费面前简直是不堪一击。(文中采访对象均用化名)
  观察一套住房消灭一个"中产"建设"橄榄型"社会很艰巨近来,"中产"成为描述中国经济生活的热词。亚洲银行近日发布报告称,就绝对数量而言,中国的中产阶层为8.17亿人,超过人口总数的60%。这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
  根据亚行报告,中产阶层是指日均消费2美元-20美元的人群。然而,且不说日均消费2美元的标准太低;就是日均消费20美元,这样的"中产",也未必有足够底气。
  按一般共识,"中产"应该有车有房。由于高房价面前贷款难以避免,一旦买房,多数"中产"都变得很脆弱。北京工业大学和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7月联合发布的报告抬高了"中产"门槛,将北京中产家庭平均月收入定为10007.96元。即便如此,"中产"生活也不轻松。假设一户"中产"家庭买房后每年还房贷5万元,汽车消费支出2万元,水电、通讯等消费1万元,其他生活费2万元,如此下来,手里的闲钱也不过两三万元。一旦子女教育、医疗、就业、失业保障等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中产"生活都会瞬间破灭。
  实际上,外表光鲜的"中产",表面的高薪与实际的生活负担并不成比例,不断上涨的房价及各种生活费用、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以及对现实和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让他们的幸福快乐打了折扣。
  从发达国家看,"中产"是社会稳定的中坚。中间阶层的壮大,也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然而,过重负担之下,越来越多的国内"中产"非但没有成为社会的中坚层,反而成为社会的夹心层。有研究发现,由于遭遇很大压力,这些年,已有大约5%的"中产"掉进了社会收入的"底层",建设"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社会,任务更加艰巨。这种"反向流动"值得高度关注。
  尴尬的社会现实,折射出目前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和社会保护网的缺陷。中低收入人群主要靠劳动获得财富,而现实中,由于资本所得挤占了劳动所得,不仅意味着低收入人群难以向"中产"流动,"中产"人群要维护其生活水准也很难。一套住房消灭一个"中产",就是这种困境的典型体现。
  培育壮大中产阶层是向"橄榄型"社会转型的关键。这需要我们在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和工资稳定增长机制的同时,加大住房、教育、就业、户籍和养老保险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搭建牢靠的社保网,减轻"中产"压力,增强生活底气。同时,创造更多条件,扫清制度障碍,为低收入人群搭建向上流动的"梯子",让中间阶层的发育、壮大有稳固的来源和保障。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1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