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富人们理财的基金专户"一对多"自诞生之日起就吸引了诸多目光。不过,随着运作周期的结束,不少"一对多"到了合同结算期。和一年前公募基金"一对多"专户开闸之时的信心满满相比,今天的基金专户"一对多"让"百万富翁"们感到尴尬,业绩的不理想也让他们"进退两难"。 业绩:差强人意 由于"一对多"产品的净值不对外公布,目前没有完整的"一对多"数据公布。但从坊间流传的信息显示,"一对多"的成绩似乎并不理想。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基金"一对多"市场上,约有26家基金公司共发行了140只"一对多"产品,其中仅十余只产品取得了正收益。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分析师表示,有几大原因导致"一对多"业绩差强人意。 首先从投资理念、产品设计等方面看:尽管"一对多"与公募基金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却"一脉相连",都根植在公募基金公司的土壤之中,共享公司的研究平台,相互影响在所难免。所以从业绩上看,国内的公募基金实现从"相对收益"向"绝对收益"的转变仍需时日。 其次,业绩不透明,缺少竞争。大多数基金公司都只对特定投资者披露产品的净值,以缓解排名给基金经理带来的压力。没有排名压力的外在约束,基金经理很容易产生不积极和不充分投资的现象。离开了必要的参照系,基金运作的好坏就无从谈起。 第三,公募基金公司人才流失较严重。今年上半年,共有78只基金公告基金经理离任,且多位转投私募。明星基金经理的出走,使公募基金资深投研人才短缺正在日益暴露,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对多"的业绩。 投资者:何去何从? 面对业绩不优秀的"一对多",百万富翁们该何去何从呢? 有分析师认为,在"一对多"产品到期以后,投资者可根据自己所持有的"一对多"产品的运作情况,考虑是否需要换入其他投资标的。在目前市场上,与"一对多"产品风险收益类似的,以股票和债券为主要投资标的的产品主要有:阳光私募基金、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公募基金。 从收益层面而言,近1年、近2年的私募基金平均表现收益均超过券商集合理财产品以及公募基金,投资者可以考虑。不过,私募基金数量多,目前非结构化阳光私募已超过500只,业绩分化明显,投资者需选择长期业绩排名在前1/3的优秀私募基金。据统计,业绩排名在前1/3的优秀私募今年、近1年、近2年分别取得4.29%、16.89%、65.24%的收益,远超过券商理财产品和公募基金。 除此之外,有专家建议,"百万富翁"理财时还需有清晰的定位。 国泰君安基金分析师吴天宇对《国际金融报》表示,市场的残酷和惟结果论导致基金"一对多"如今业绩不理想。目前大多打着灵活配置旗号的"一对多"产品本身并没有多大区别,但投资者自身要对自己的投资需求和偏好有一个定位,并清楚知道自己的风险偏好。基金专户管理人也应该对投资者有一个筛选,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者应该推荐固定收益等低风险的"一对多"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