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理财”免费网络账本(帐本),非常活跃的网上账本和理财圈子(www.17lc.net)〖理财圈〗 → 做足三个工作 安心选择合适的银行理财产品
查看完整版本:做足三个工作 安心选择合适的银行理财产品
2010/8/24 14:25:44
  银行理财产品身陷"收益门"之时,"受伤"的投资者可得静下心来,好好参一参投资的奥义了
  这年头儿,银行理财经理可真不好当啊。
  前不久,银监会先是对银信合作全面叫停,后又出台"新规"予以规范,给银行理财市场带来一场不小的"震动"---一度"火爆"的信托理财产品再发行的空间迅速"缩水",商业银行不得不重新调整理财产品结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丰富的理财产品线,拿不出有竞争力的产品,对银行理财经理来说做好销售、维护好客户也只是空谈。
  同样的道理,不少在银行理财产品上栽了跟头的投资者也是伤心得很。有人甚至怀疑,如果再把自己"辛辛苦苦几十年"的收入交到理财经理的手里,会不会"一赔赔到解放前"?
  本人奋战在银行理财战线十余年,目睹了不少投资者的"血泪史",也算是积累了不少心得,姑且与大家分享分享。
  犹记得,大多数投资者(其实不少人也是投机者)在2007年投资基金的热浪中,在还没有搞清楚"会赚钱的基金"是个什么产品时,就满怀赚钱的期待加入到基民大军中,造就了千亿元资金认购基金的空前盛况。
  在经历了短暂的"赚钱"喜悦后,不少投资者迎来了资金缩水、亏损的痛苦。我接触的个别投资者,甚至到了心灰意冷、谈"基"色变的程度。于是乎,有一段时间,大多数基金发行惨淡,个别基金甚至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达到2亿元(基金成立规模底线)。
  如今,不少银行的理财产品又身陷"收益门",如何选择理财产品?成为投资者最关心的问题。
  依我之见,这个问题并不难(何况想投资的人一般都不笨),所谓的"秘诀",只需投资者静下心来,就可"参透"。
  首先,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步---在购买理财产品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其产品说明书、招募说明书,切勿疏忽了说明书上的任一条款。如果对产品的投资标的稀里糊涂,就无法摸清产品的风险属性,更别说看风险是否超出自己的承受能力了。如果这一步没做好,等着瞧吧,等合同一生效,你赖在地上打滚儿也无力回天。
  还有,投资者购买任何一款理财产品,不仅要看清楚该产品是否能满足自己对期限、收益的需要,而且还应该了解该理财产品的运作机构实力---谁负责投资管理,谁做投资咨询顾问,如何控制风险,收益如何分配,运作机构是否投入资金首先承担亏损,何时可以赎回等等。如此,才能识别历史业绩是否真实可靠,否则,就可能被夸大的"信誉"和"实力"蒙蔽了双眼。
  再就是,投资者关注的就是预期收益率了。遗憾的是,不少投资者嘴上能够将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区分开,但购买理财产品时,却又总是顺着预期收益的"脾气"来。注意,一个优秀的投资者应该是一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高手---产品的投资目标是否能达到这个收益率?挂钩的标的是否具备实现预期收益的条件?在达到某个收益率后,管理人是否收取业绩报酬?这些都是投资者要综合考量的。
  即使投资者做足了以上三个方面的工作,在投资前,还必须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
  投资的目标是什么?我有多少钱可以投资?我要投资哪些产品?我要承担多少风险?记住,投资永远不要孤注一掷。
  最后一个"秘诀",恐怕又回到了一个使无数投资者"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老问题上。那就是,一定要做个"投资者",而不要做"投机者"。
  在2006年和2007年那样的牛市中,我见了不少人盲目入市,在市场的震荡波动中或贪婪、或恐惧,进进出出,到头来却"竹篮打水一场空"。而在2008年大幅下跌的市场中,如果投资者能"听听劝",投资一些不错的新基金,时至今日,反而能取得50%至60%的收益。
  要知道,任何投资的真正价值,都是贵在长期坚持。"股神"巴菲特就坚信这一点:"如果你不愿意拥有一只股票十年,那就不要考虑拥有它10分钟"。
“一起理财”理财圈 © 2007-2025
Processed in 0.02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