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喊了一个多月的"叫停银信合作产品"变成虚惊一场。银监会上周发文对融资类产品出具了规范性意见,从"一刀切"变成了有条件放开。业内人士认为,该新"游戏规则"对银行的实质性影响有限,银行只是遭遇了一场"小感冒",但信托公司受创程度远高于银行。 "资产池"可能干涸 去年以来,信贷政策的先松后紧,使得银信合作业务成为"银行资产表外化"的重要工具,其间潜藏的风险已被银监会上升为今年银行业应关注的主要风险。新规的发布,意味着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表外化的渠道被大大压缩,以往每逢宏观调控政策紧缩,银行借道信托规避信贷监管的盛况或难存在。 新规规定,对设计为开放式的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类、融资类或含融资类业务的银行理财产品和信托公司产品,商业银行和信托公司停止接受新的资金申购。这意味着,假如开放式的银行理财产品中含有"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类、融资类或含融资类业务"三类投向的,不能接受新资金流入。 国泰君安银行业研究员伍永刚表示,这意味着通过发行开放式产品,不断接受新资金流入,形成"资产池"的做法已行不通。一个问题随之出现,银信合作项目中,用款方资金使用期限多为3年以上,此前银行用若干短期资金形成资产池满足其长期资金需要。资产池干涸之后,银行不能用新进入的理财资金兑付到期的理财产品,由于资金期限的错配,用款方的项目可能出现烂尾。 工行相关部门的人士则表示,银信合作新规对滚动发行的理财产品有一定影响,但不会导致资金池干涸。因为只需要把该类产品中"非上市公司股权投资类、融资类或含融资类业务"的投资标的转出即可。 综合业绩将小幅下降 新规要求银行将表外资产在今、明两年转入表内。分析人士表示,该转入表内的资产将挤占一部分信贷额度,但新规同时也提供给银行16个月的"缓冲期",给了银行一个分批消化的过程。 某国有大行的人士则认为,相关部门在统计今年的新增信贷时,可能不会将银信合作存量部分计算在内。但可能会影响到明年的信贷规模。 国金证券银行业研究员李伟奇则认为,银行表外受损、表内受益,综合业绩将小幅下降。银行大规模发行银信合作理财产品赚取手续费,却很少占用资本。新规对存量部分影响不大,主要是执行时间较为宽松,而对新增部分影响非常大,等于是叫停。使得银行表外部分中间业务发展受到较大限制,综合业绩将小幅下降,但一定程度有利于控制潜在风险。 新规要求银行将表外资产在转入表内之后,还应按照150%的拨备覆盖率要求计提拨备。 对此,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师指出,银信合作业务的标的绝大部分是优质信贷资产,因此回表后计提拨备对利润无负面影响。 根据华泰联合的测算,以去年的数据为基数,国内银行业个人理财产品的全部收入占银行中间业务的比例在15%~25%之间,对税后利润的贡献在1.8%~2.8%之间。考虑到今年该业务增长较快,但同时银信合作理财产品只是个人理财产品的一部分,所以预计银信合作理财业务对今年全行业的税后贡献在2.5%以内。因此,即使银信业务全部停掉,对银行利润影响很小。 数据显示,去年银行业的税后利润是6684亿,按照上述2.5%的比例计算,同时考虑银行的业绩增长因素,银信新规可能会吞噬掉银行200亿左右的税后利润。 信托公司举步维艰 新规要求信托公司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余额占该业务余额比例不得高于30%,上述比例超标的信托公司应立即停止开展该项业务,直至达标。 业内普遍认为,这个条款对信托限制颇大,因为大部分银信理财产品都是融资类,其占比约64%。如果按照6月末银信理财产品余额2.4万亿来看,那么符合条件后银信理财产品规模将缩减至1.23亿甚至更低,新银信理财产品将大幅减少。 信托界人士指出,30%的限制比例恐怕会使该类产品短期内基本丧失生存空间。因为大多数信托公司都没法满足"融资类业务余额占银信理财业务余额的比例不得超过30%"的要求。某信托公司负责人抱怨:"现在大多数公司的比例都是超的。为了满足不超过30%的监管要求,我们只能靠做大分母来实现,也就是要做大投资业务,包括债券和股票。可债券的投资机会不多,加上信托公司的股票开户又被叫停。真不知道我们路在何方。"据悉,由于比例超标,目前基本上所有信托公司的融资类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不得不暂停。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新规并不是很严厉。伍永刚表示,"融资类银信合作业务规模在一年内达到30%的监管要求即可,并不是完全停止,而是留有空间让其继续滚动。"也就是说,融资类银信业务不能新增,且余额逐步下降,只能在30%的额度内循环。"这一政策仍是引导信托公司着眼于行业长期发展。新规对行业整体影响有限,那些银信业务规模大、自主管理能力弱的信托公司会有影响。"他说。